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渝府发〔2011〕7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九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目录

  第一章 深入研判 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态势

  第一节 “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

  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向好

  第三节 “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任务艰巨

  第二章 转变方式 开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第一节 优化区域布局

  第二节 发展“四优七特”产业

  第三节 夯实发展基础

  第四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五节 提高农机化水平

  第六节 加快产业化经营

  第七节 完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

  第八节 强化科技支撑

  第九节 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第十节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一节 发展低碳农业

  第四章 优化格局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五个一体化”

  第一节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第二节 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

  第三节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四节 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

  第五节 推进劳动就业一体化

  第五章 改善民生 促进农村居民普遍快速增收

  第一节 大幅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 全面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第三节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第四节 缩小区域差距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

  第六节 培育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服务业

  第七节 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

  第八节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第九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六章 改革攻坚 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

  第二节 深入开展农村“三权”质押

  第三节 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四节 突破农村金融“瓶颈”

  第五节 完善农村市场机制

  第七章 标本兼治 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建设幸福和谐宜居新农村

  第二节 加快建设新农村镇村体系

  第三节 增强农村灾害防控能力

  第四节 建设农村森林工程

  第五节 提升农村公共安全

  第六节 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第七节 培养新型农村居民

  第八章 强化落实 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蓝图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完善扶持政策

  第三节 推进依法治农

  第四节 扩大农村开放

  第五节 建设重大项目

  第六节 实施重大计划

  第九章 环境友好 确保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正确评估农业环境现状

  第二节 全面剖析实施规划的环境影响

  第三节 严格施行防控措施

  附件:重庆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项目一览表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千百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五大改革”[[1]]改善农村民生,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肩负着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使命,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深入研判 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态势



  深入分析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现实基础和潜力,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着眼未来发展,服务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中央每年以“1号文件”[[2]]部署“三农”工作,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全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56.1万吨。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市蔬菜、水果、茶叶总产量分别达到1309.5万吨、238.5万吨、2.52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47.1%、54.3%和52.7%。畜牧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92.5万吨,比2005年增长7.9%。渔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8.2万吨。主要农产品品种丰富,基本保证了市场供给。

  农业农村经济增量提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100亿元,比2005年增长90.9%;农林牧渔总产值1020.2亿元,比2005年增长54.1%;农村工商企业增加值545亿元[[3]],比2005年增长2倍,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农业增加值达6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49.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30家,其中国家级24家、市级373家。农村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占33%,比2005年下降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2个和3个百分点。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工商注册专业合作社突破1万个,农民入合率达到26%。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比重由63.9∶2.7∶30.9∶2.5调整到54.1∶3.4∶40.1∶2.4。蔬菜、畜牧业、农村工商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带基本形成。

  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实施两轮“千百工程”[[4]],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级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一村一品”逐渐形成,乡村道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风貌有所改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千百工程”示范村和整体推进示范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新农村市场信息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县级配送中心55个、乡镇超市1728个、村级便民商店18256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电话信息进村入户率达到13.6%。全市城镇化率达53%,比2005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市农科院、市畜科院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拥有科研人员2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Q优系列水稻良种推广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渝糯系列杂交糯玉米新品种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全市累计推广粮食、蔬菜良种2亿多亩[[5]]、林木良种500多万亩,主要果树、蔬菜、畜禽、水产良种率分别达到65%、90%、80%、60%以上。良种工程、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动植物病虫害专业防控、柑橘非疫区建设等成效显著。2010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初步完成涉农区县(自治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编制工作。

  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加。通过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农村居民增收来源逐步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76.7元[[6]],比2005年净增2467.4元,增长87.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4%。2010年“两翼”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21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5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由55万人下降到45万人,重点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160元增加到2010年的4235元,年均增长14.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鲤鱼塘大型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完工并下闸蓄水,玉滩大型水库主坝填筑基本完成,15座中型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6座中型水库加快建设。解决了95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418座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9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应急除险。推进了12个大中型灌区、3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18座中型水库渠系配套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灌溉示范、烟水配套等灌溉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2万亩。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5万千瓦,解决4万农户代燃料问题。改造中低产田45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317万亩,新增耕地67万亩,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00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0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25%,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实施森林工程造林322万亩,治理石漠化66万亩、水土流失40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7%、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气象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取消“农业四税”,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市场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工作快速推进,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健全,金融机构逐步向农村延伸,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农村承包地、林地确权到位,宅基地确权发证全面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26%。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远期交易所交易额超过55亿元。

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向好



  发展机遇多。“十二五”时期,我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发展将获得多重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

  ――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农业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将变成现实。

  ――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直辖以来,农业基础设施、物质装备、科技进步等方面都明显改善和提高,为“十二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必将受惠于持续的政策扶持。实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我市三峡库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将不断改善。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政府财力不断壮大,我市已具备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城市大力度支持农村的条件。“十二五”时期,国民收入分配必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将更多地关注农业和农村领域。

  ――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休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必将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及优质农产品加工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挑战压力大。“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将不可避免。

  ――四个“老大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农业基础依旧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灌溉条件差,山洪灾害频繁,农村及场镇防洪能力低;农业生产物质技术条件较差,支撑体系不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局面没有根本改变[[7]]。二是资源约束矛盾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数量递减和质量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全市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仅3亩,为全国的1/2;人均蓄引提水能力仅269立方米,为全国的1/3,工程型缺水严重,同时兼有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三是农村居民全面快速增收障碍较多。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未来五年,农村居民收入“四大构成”[[8]]继续大幅度增长的空间有限。四是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不多,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研发机制不活,成果转化动力不够。农业品种创新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科技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不对称。

  ――四个“新大难”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层次低,农产品加工水平仅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保护农民权益的机制不健全。国外大型种子、肥料企业对国内种业和肥料行业发展形成严重冲击。二是农村发展活力不强。农村改革滞后,农村发展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滞后,制约农民以土地要素参与城市化进程和分享有关收益。农村政治改革滞后,影响农村发展环境,加剧农村资本、人才外流。三是金融助农乏力。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不完善,保险品种少、覆盖面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未完全建立。四是从事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量少质低。农村人力结构矛盾较为突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三化”[[9]]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缺乏。全市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4年,纯务农农村居民中的文盲或半文盲占6.5%、小学文化程度占41.3%。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