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但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还较低,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薄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期,是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期,“桥头堡”建设、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将对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就业形势更加复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适应流动性等方面有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还不适应。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扩大和稳定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就业结构,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社会保障问题,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事业发展带来了新任务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制定实施和民心、顺民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我省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就业、扩大和促进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方面有待加强;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因素仍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各类群体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有待解决;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劳动监察执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大力加强。
  (三)城镇化、老龄化、国际化为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将达到45%,城乡人口流动转移规模加大,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解决好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不稳定、职业培训不足、劳动报酬偏低、劳动条件较差、社会保障缺失等突出问题。老年人口比例上升,预期寿命增长,全省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扩大,给基金收入平衡带来压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四)桥头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给事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切实把握国家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在实施积极的就业发展战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基础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抢占先机,积极赢得主动,切实解决好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
  三、“十二五”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供桥头堡建设人力支撑和社会保障为目标,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以促进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基础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切身利益问题。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工资收入分配,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纠纷调处机制。
  3.坚持统筹协调。努力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和适应,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
  4.坚持夯实基础。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利、高效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以基本制度、基础资料、基本功和信息化为内容的“三基一化”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并向基层延伸,夯实基础,提升全系统的服务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加体面,力争实现社会保障范围覆盖城乡、基金保障有力、水平稳步提高、服务高效便利,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保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失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40万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0万人以上;“贷免扶补”政策和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成功创业3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9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不低于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到201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
  2.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高效便捷,关系转移接续顺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0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00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5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38万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80%、70%、70%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年均提高10%以上。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达到80%,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2800万张。
  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8.28万人以上,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7.5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36万人,高技能人才61.39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3.19万人,社会工作人才4.7万人。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的比例达到25%。全省技工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万人。职业培训人数达到290万人。
  4.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务员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并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5.工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合理。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调整机制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水平合理较快增长,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差距,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