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东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地区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向社会公布承担培训项目的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收费标准,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二)抓住关键环节,保证农民工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

  1、抓基础,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各县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基本情况和转移情况的专题调查,各县要调查清楚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劳动力素质情况如何,从业情况如何,转移情况如何,转到了什么地方等。在摸清劳动力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档案,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各县要开展农村劳动力网上输出工作,千万百计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体系,让农村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能够创业致富。

  2、抓基地,形成培训合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健全的设施条件、较强的师资力量和配套的教材。因此,各地要依托县职业学校和技能学校及现有的各类培训中心、农广校、农技校等机构,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拓展领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产生更大的功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民办机构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培训中心,承担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各培训基地将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适应不同的培训类型,配备相应的教学仪器设施,建立一批现场教学和实习基地,改进培训手段,避免凭空说教的教学方式。同时,充实师资力量,有条件的地方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教学骨干,建立一支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3、抓订单,找准培训切入点。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输出劳动力。各地要找准转移培训工作的切入点,抓好订单和定向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以需定培。要加强省际间劳务协作,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劳务接受地劳动力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争取“国际订单”。

  4、抓质量,塑造培训品牌。全区要形成一批品牌师资、品牌专业,打造一批培训的品牌机构。一是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外向为主,扬海东优势,发挥海东农村劳动力的特长。比如互助人憨厚、诚实,做保姆有优势,而且就业率很高,要突出抓这方面市场的拓展。二是在培训上要以实用为主,扬专业品牌。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实用技术,短缺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培训什么。在具体培训中,要发挥各自的专业品牌优势。比如,化隆县的拉面在省外市场就是一个专业品牌,乐都县的餐饮服务业、互助县的酿酒、循化县辣酱加工、针织等都是专业品牌。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