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的通知


  “十一五”末,全省共建成1个省级和5个市州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人才市场104家、劳动力市场89家,社会保障服务中心38家。142个街道、569个乡镇、1064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形成了省、市、县、街道乡镇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体系。完成了省、市、县三级金保专网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

  4.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十一五”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9元,较“十五”末增长60.76%,年均增长11.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08元,较“十五”末增长了67.07%,年均递增11.52%。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388.8万人,脱贫人口为53.6万人,贫困面为18.7%,43个国扶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4.4元。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民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民生优先、突出共享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予以倾斜支持。同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扶持青海甘肃等四省藏区发展等重大举措,都为加快我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省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城乡新增劳动力年均达44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50万人左右。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可新增城镇15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等,可安排就业25万人左右,年度城镇劳动力人口供求缺口仍在2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压力加大,近4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而我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大量人员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急需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承载着巨大支付压力。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水平低,保障能力需要尽快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难度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315万人,占总人口的11.88%。家庭保障能力也在急剧下降,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尤其是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骤然提升。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难度加大。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劳资矛盾突出,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较严重,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二、“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全省总体发展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就业优先。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衔接协调,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

  2.坚持服务公平。

  统筹城乡和区域,统筹各类人群,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全省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坚持突出重点。

  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战略意义,重点解决制约我省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适度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支持“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4.坚持政府引导。

  各级政府必须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共同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