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二)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产业集群
  到2015年,全省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以厦门、福州、泉州为重点,争取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一代宽带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积极创建泉州数字对讲机国家级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重点方向:以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为契机,抓住三网融合、宽带城市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网络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升级机会,巩固直放站及系统设备、微波通信射频组件等优势产业,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关键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构建涵盖功能模块、无源器件、线性功放、高频头、天线、电源、软件及测试分析仪器等产业链配套环节,集开发、生产、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移动传输及覆盖设备产业体系,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生产新优势;实施对讲机“模转数”工程,形成数字对讲机及系列对讲终端设备规模生产和配套生产能力,带动数字集群产业链发展。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列应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GPS和数据通信产品升级。
  重点技术:重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关键技术以及TD-LTE(长期演进技术)、4G、宽带无线接入等后续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TD标准研究和制定。突破移动通信场强、射频微系统芯片、数据通信核心设备等核心技术,加紧数字对讲机芯片研发。
  重点项目:先创通信TD-SCDMA增强型室内分布系统研发生产、光微电子智能无线电新技术研究平台、联拓数字对讲机芯片和系统研发生产、数字对讲机终端产品生产、三元达TD-LTE-Advanced无线中继试验设备开发和基于MIMO技术的FDD-LTE数字直放站研发生产、泰克通信微波通信及北斗军转民系列产品生产、雅迅卫星定位系列产品生产、星海通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
  (三)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到2015年,实现新型显示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200亿元,整机产量达到3000万台。突破核心关键产业链环节,进一步强化福建省液晶显示制造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壮大厦门火炬、福清融侨两个国家级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福州海西高新区等园区争取承接台湾平板显示产业转移,争取形成“台北-福州-福清-厦门”新型显示产业聚集区域格局。
  重点方向:巩固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中下游制造优势,扩大液晶显示模组和整机生产规模,推进终端应用创新,开展液晶电视集成制造技术研发,推动电视产品向平板化、数字化、超薄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向TFT-LCD产业链上游延伸,提高面板前段工艺、LED背光源及背光模组、驱动和控制IC设计封装测试等技术、关键零组件的自主配套能力。鼓励开展柔性基板、触控面板等技术研发,扩大触摸显示产品生产规模。着眼布局OLED(有机发光显示)等未来发展趋势良好的相关产业,创造条件引进OLED新型显示项目,重点发展主动式OLED显示器件,推动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的开发和显示器件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引进扶持E-paper、激光电视、柔性显示器、三维电视和微型投影仪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掌握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主动权。
  重点技术:围绕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超薄技术(LED背光)和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数字家庭)进行研发,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提升LED背光源设计和规模生产技术、三网融合电视终端设计技术,触摸屏和3D显示屏的设计制造技术,支持与平板显示相关的本地上游配套产业的技术攻关,突破平板显示整机与本地上游产业的配套,尤其是LED背光源产业链和触控面板产业链的本地化规模配套。
  重点项目:宸鸿科技触摸产品扩建项目、群康光电大中尺寸液晶模组、乐捷液晶模组及彩电生产项目、友达光电大中尺寸液晶模组、通达光电LED背光模组及PMMA导光板、厦门天马5.5代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及彩色滤光片项目、福清融侨开发区TFT-LCD产业链项目,争取引进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驱动IC等产业链项目,积极布局发展OLED、3D、激光彩电等下一代显示技术相关项目。
  (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
  到2015年,实现LED与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1200亿元以上,其中LED产值600亿元、太阳能光伏产值600亿元。依托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加快漳州、泉州、龙岩、福州等地的省级光电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主动承接台湾LED和光伏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海峡西岸LED和光伏产业集群。
  重点方向:在LED领域,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方面,开展非极性或半极性衬底生长外延技术的实验,研究量子点、量子阱的有源区设计和外延工艺,改进芯片结构设计,研究掺杂、薄膜垂直芯片、光子晶体等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外延片芯片的内外量子效率;封装方面,改进LED封装结构设计,改善散热性能,提高封装模块的取光效率和稳定性,延长芯片使用寿命,统一模块规格,实现LED模块化生产;应用方面,拓展功能性照明产品应用领域,加强LED灯具散热和光学配光的研发,开发更人性化的照明产品,研发掌握液晶显示用LED背光源生产技术,大力发展LED与太阳能光伏集成应用产品。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硅材料方面,发展低成本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加快实现产业化;硅锭、硅片方面,支持开展大面积超薄硅片、浆料回收利用、熔铸、剖锭及切割等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引进硅片生产线;太阳能电池、组件方面,发展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化合物太阳能电池,重点支持利用太阳能级硅料制作高转化率、高稳定性、低衰减率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支持百兆瓦级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推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的发展,重点支持Ⅲ-Ⅴ族多结太阳能电池等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支持组件封装工艺的发展;应用方面,开展太阳能光伏与LED一体化、光伏光热一体化、风光互补、光伏海水淡化等技术研究,推动面向农村、海岛和边远山区的离网型太阳能发电产品、面向城市建筑的并网型太阳能发电模块化产品、面向沙漠、戈壁的大型聚光太阳能电站等应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推动光伏瓦、光伏砖、光伏屋面卷材、光伏玻璃幕墙、光伏采光顶等建材型光伏电池产品研发和生产,推广太阳能屋顶、太阳能幕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示范应用;配套零部件及设备方面,发展光伏压延玻璃、TCO玻璃、优质超白光伏玻璃等太阳能电池配套玻璃,发展蓄电池、控制器、逆变器、光伏支架等光伏系统配套零部件,鼓励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制造设备省内配套。
  重点技术:高功率外延片和芯片制造、高性能LED封装、LED照明灯具设计、高性能LED驱动电源、中大尺寸LED背光源等关键技术,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晶硅、非晶硅薄膜、铜铟镓硒、Ⅲ-Ⅴ族多结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
  重点项目:连城鑫晶刚玉蓝宝石衬底研发生产、厦门晶宇光电LED芯片研发生产、福州鼎元LED外延片芯片研发生产、东山旗滨光伏玻璃及电池、漳浦台玻晶硅太阳能电池盖板玻璃生产、金保利太阳能电池生产、三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铂阳科技薄膜太阳能池生产设备、钧石能源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霞浦吉阳新能源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中科万邦LED应用产品研发生产、武平雨露LED照明产品研发生产、阳光大地500MW光伏太阳能电池等及一批示范应用项目。
  四、增强无线电管理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积极配合推进以TD-LTE为代表的先进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三网融合、物联网等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促进无线城市和移动互联网加快发展。努力增强无线电管理决策能力、执法能力和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信息化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水平。
  (一)加强频率台站精细化管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频率规划:依据国家无线电频率划分的有关规定和无线电规则,按照“科学、高效、节约”的原则,深入研究新业务、新技术、新网络的无线电频率资源需求,对重点业务频段进行精细化规划,提高频谱效率,满足福建省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和突发重大事件的通信需求,服务福建省经济和国防建设。
  台站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文件规定以及福建省无线电管理的实际需求,制订和完善各类无线电业务的台站管理规定,满足无线电管理精细化需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逐步在无线电行业形成与节约型社会相协调的资源利用模式。同时,建设完善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应用系统、无线电电磁兼容分析系统等项目,满足无线电管理科学化需求。
  (二)做好无线电应急和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从维护稳定大局出发,强化无线电管理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重点保障涉及安全的无线电频率,建立保护铁路业务专用频率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保护空中、水上、铁路业务专用无线电频率三大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无线电干扰查处工作机制,着力保障国防、重要党政机关、经济建设以及重大任务期间的用频安全,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加强无线电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无线电应急频率使用协调机制,加强应急频率资源规划和储备,努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三)加强技术设施建设,支撑无线产业发展
  到2015年,通过争取国家财政无线电管理专项资金,建成覆盖面广,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可靠高效的无线电监测网,初步具备全方位无线电监测能力,提供动态、准确、全面的频谱监测功能。
  重点方向:围绕承担维稳和国防建设任务,加强省级无线电管理机动大队建设,提高无线电监测和对抗能力。在无线电监测网方面,进一步完善武夷山、平潭、东山无线电监测站和厦门海峡无线电干扰协调中心,完善省市控制中心功能,扩大城市无线电监测覆盖面,增加特殊区域小型监测站和专业监测站建设,争取固定监测网对EIRP 3W以上发射源,城区80%以上覆盖率,郊区70%以上覆盖率,可搬移站、监测车、便携式设备补充覆盖,拓展监测频段,加强信号快速搜索发现及信号分析识别能力。加强省市两级无线电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实现对辖区内重大无线电干扰查处的快速响应。在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方面,配齐检测附件,完善省级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扩充现有设备的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范围,补缺和配套检测能力,尽快争取获得国家级分实验室的认定,为福建省无线电设备生产企业提供核准测试和公共检测服务。在无线电管理信息网方面,建设福建省无线电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和数据灾备中心,完善功能,整合资源,加强无线电管理应用系统开发,促进信息共享,提高辅助决策能力。同时,加强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建设,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满足无线电管理发展的需要。在无线电应急保障通信网方面,理顺协调机制,添置相关专业设备,建设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确保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调度。
  重点项目:省无线电管理指挥控制中心,各市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省无线电技术综合保障中心,闽东北无线电干扰协调中心,宁德福鼎Ⅰ级无线电监测站,泉州无线电检测基地,三明无线电监测管理设备检测校验基地、闽西无线电干扰协调中心,闽北无线电管理指挥控制中心,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完善城市无线电监测网和特殊区域无线电监测系统,包括专业型无线电监测站,带信号分析功能的监测指挥车,海岸无线电监测车,无线电监测船及船载可搬移监测测向系统,可搬移监测测向系统,信号识别、分析专用设备,设备检测专用车及配套设备,无线电管理综合业务平台,数据灾备中心,无线电管理基础数据库平台,无线电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全省无线电管理信息网建设,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无线电安全保障系统。
  (四)服务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无线电管理从单一监管向监管和服务并举的模式转变,积极争取福建省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升级为国家检测中心福建省分实验室,增加数字对讲机等无线电设备发射特性核准检测资质,争取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对福建省对讲机“模改数”产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促进福建省以对讲机产业为代表的无线电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探索政府频率补偿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发展有利于频谱资源高效利用的无线电产业。加强对无线电设备研制、生产和销售环节管理,为无线电产业发展营造公正、公平的良好市场环境。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培育市场需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一是支持企业开拓内需市场。紧密跟踪国家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大力挖掘内需市场,支持本省信息企业参与国家“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金太阳工程”以及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帮助高端信息产品拓展国内市场。二是优先采购本地产品(服务)。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在政府采购和信息化建设中要优先采购本省软件产品和信息化服务,为本省自主创新企业创造先行先试的市场开拓机会。三是推动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示范工程、LED应用示范工程、绿色屋顶(光伏产品应用)计划等工程建设,发挥应用示范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四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在继续做好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的同时,努力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走出去”。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培育自由贸易区福建信息产品展销基地,为省内信息产品输出提供展示平台。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和创新活动,支持符合规划发展方向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企业积极创新新兴产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创新发展机制。二是鼓励产业联盟创新活动。鼓励建立以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主旨的产业联盟,支持产业联盟贴近“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指南,组织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创新产业联盟运作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互动的科技创新机制。三是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功能,扶持建设省物联网(EPT)检测中心、LED检测中心、光伏检测中心、信息产品营销市场平台等一批新兴产业领域共性服务平台。四是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重点扶持推进通信、光电等本省优势行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专利标准化和标准产业化。
  三、加大资金投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平板显示、移动通信、LED和光伏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十二五”需要建设的重大项目,积极对接央企、跨国500强、台湾知名企业等境内外行业龙头及创业团队进行重点招商。积极支持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扶持,对获得国家扶持的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扶持推动三网融合、物联网、LED和光伏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省内市场的示范推广;重点支持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广阔、新增经济规模明显的产业链关键项目;支持建设一批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创新产业投融资模式,支持企业创造条件上市融资,鼓励引导各类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信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探索符合信息产业发展特点的投融资模式,建立有利于新型显示器件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企业融资环境。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特点,采用“人才引进+院校培养+社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四轮驱动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一是有效提升产业实际需求与教育培养计划对接水平。省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统计局等部门定期调研征集企业需求,形成年度信息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建立与本省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数量、质量及结构动态调控机制,加大信息类学生“订单式”培养力度,以联合办学、开放式办学和委托代培等形式逐步改变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适用人员严重短缺的矛盾。二是探索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领军和骨干人才引进办法。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与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翰德、海德思哲等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的联系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产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三是鼓励有条件的社会机构和重点骨干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实训。对实训效果明显的机构和企业由省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扶持。四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产业园区成立“保姆式”人才服务公司,搭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人才合理流动。
  五、深化闽台合作,拓展海内外交流空间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