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11〕8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日
福建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二○一一年八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作为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加快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9〕192号)的总体部署,福建省信息化局牵头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范围涵盖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服务业、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等相关内容,在总结回顾我省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发展环境的基础上,阐述了“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明确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提出了一批重大项目,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布局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规划基期为2010年,本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福建信息产业围绕建设“3618”工程,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之下,实现了产业的平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进一步提高,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基础产业。
(一)发展特点
1.信息产业总体规模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福建信息产业总体规模持续保持全国前列。2006~2010年全行业销售总收入从2266亿元上升到4135亿元,年均增长18.5%;产业增加值稳步提升,占全省GDP比重接近11%。其中,201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出口交货值1203亿元,居全国第五位;软件及系统集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7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0%,增长速度居全国软件业前列。全省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已超过60万人;信息产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接近40%,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GSM移动手机、路由交换机、白光LED、继电器以及动漫游戏产品、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企业信息化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37.4%,位居全国前列。
2.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全行业比重稳步提升,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动漫创意产业等有了较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由“十一五”初期的22%提高到2010年的33%,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等三大主导产业领域逐步实现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升级换代,彩电及显示器基本实现了从CRT向平板化、数字化、超薄化的过渡,移动通信实现了由模拟以及2G向数字化及3G的平稳过渡,各种多媒体终端、节能照明产品及物联网识读设备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有所突破,新型显示、LED、移动通信等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从终端制造、中游模组进一步向液晶面板制造环节延伸,LED产业基本形成从外延片和芯片、封装到应用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的产业链,宽带接入、直放站、数字微波等通讯设备产业结合国家推进3G和三网融合的需要,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3.新兴产业催生新经济增长点。新型显示、物联网产业、LED和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福建省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平板显示产业聚集了友达、华映、冠捷、宸鸿、万利达等一大批产业链相关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其中LED外延片和芯片产值占全国50%以上;物联网产业崭露头角,在二维码、传感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家居系统等产业链环节形成一定研发生产和集成应用基础,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
4.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信息产业形成了以园区为主体,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马尾园区为主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以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为主的软件产业集群;以厦门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为主,辐射福州、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市的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以泉州、福州、厦门为主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其中,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工信部首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较为集中的福厦沿海五个设区市信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97%。冠捷科技等30家全省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占行业比重达65%以上。出现了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居全国前列的重点骨干企业,到2010年底全省信息产业领域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有5家,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其中软件产业亿元以上企业已达50多家。
5.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快速跃升。全省已经建成一个覆盖面广、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体系,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覆盖全省,有线宽带、网站、网民、域名总数等相关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4~6位。截至2010年12月,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9.3万公里,有线电视干线网络总长度14.4万公里,有线电视总用户数613.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61.4%;互联网用户2388万户,全省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是28.8%和83.3%;全省无线电台站数量16.5万个(不含手机和小灵通终端),移动通信终端用户3069.3万个,人均无线电台站数居全国前列。物联网应用示范初见成效,福州鼓楼和武夷山示范区已建成若干物联网应用项目,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等九类重点行业应用进展顺利。三网融合进入试点阶段,厦门市成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全省广电网络和机构整合加紧推进。
6.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搭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先后扶持建设了省级和厦门市两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厦门)、电子有害物质检测中心、软件评测中心、动漫游戏服务平台、省信息系统工程检测平台、“商务领航”福建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省物联网应用软件及系统技术评估与检测平台、“动力100”福建省移动信息化平台、下一代网络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工程实验室等30多个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省信息产业商会、省软件行业协会、省动漫游戏行业协会、省光电行业协会、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不断壮大,桥梁作用日益明显,尤其在推动闽台信息产业交流合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7.闽台信息产业对接合作成效显著。坚持“市场导向、以台引台”,有效承接了台湾平板显示、LED、动漫创意等优势产业,拥有友达、华映、灿坤、宸鸿等一批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大型台资企业,并带动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台资企业在福建落户,重点台资企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约三分之一。闽台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已从过去的单个企业对接,提升为产业链、行业协会和专业园区的整体对接,提高了对接实效,为进一步加强合作奠定基础。闽台无线电管理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海峡两岸(闽台)无线电管理协调合作机制,显著提升了两岸无线电合作和电波干扰协调能力。
8.无线电管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全省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两网两室”的建设任务,建立并规范了《福建省无线电管理应急预案》,实施多个专用业务频段,科学储备超短波无线电频率,大力配合推进全省3G通信网络、无线城市、物联网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了频率资源科学、高效和节约配置。同时,无线电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经常性监督检查和深化整顿的长效机制,较好维护了空中电波秩序,有效保障和发挥了频谱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无线城市”的建设。
(二)存在问题
1.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全行业的比重仍然较低,对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够;外资和民营中小企业仍然是福建省信息产业的主体,对行业具有支撑和引导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较少;“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没有太大改善,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发展易受国际环境及外部经济体影响。
2.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受制于人,产业仍是缺“芯”少“核”,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核心专利数量少,“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有待加强;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等发展滞后于整机发展,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不少企业尤其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3.发展后劲不足。信息产业带动性强的增量项目不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广的大项目较少,利用外资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类高、中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信息产业尤其是光电、软件类人才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高端及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福建省信息产业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度。
4.以应用促发展有待加强。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缺乏有效融合和互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应用环境有待优化,对LED、太阳能光伏、物联网、三网融合、两化融合等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力度有待加强。
5.应对无线电新业务、新技术的管理手段有待创新。随着第三代、四代移动通信及无线互联网、(超)宽带无线接入、物联网等多种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推广应用,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研究仍显不足,技术设施、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等亟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趋于完善的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尤其是无线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信息产品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潮流,使信息产业进入了技术提升和结构调整深化发展新阶段。
(一)重要机遇
1.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兴起。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产生,硬件、软件、网络和服务加速融合,带动光电产业、节能环保、4C融合产品等迅速发展,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信息网络加速向宽带、移动、智能和融合方向发展,泛在网络、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理念不断涌现,新市场、新产业不断形成,都将极大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空间。
2.国家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已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更多地承担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倍增器”作用,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国务院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进一步凸显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福建将利用多年对台交流打下的基础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平台,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承接台湾信息产业转移,构建深度对接的闽台信息产业合作体系,为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新举措持续出台。近年来,我省在政策上对信息产业发展予以大力扶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等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将继续为全省信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主要挑战
1.国际形势新变化带来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福建信息产业外向度高,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使传统的比较优势削弱;另一方面,要面对发达国家在高端产品、新兴产业等优势领域的竞争,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
2.国内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形成新压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已经形成规模巨大的信息产业集群,包括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生产和组装、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通信设备、LED和太阳能光伏等。上海、苏州、深圳以及西南等地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也吸引了大批企业前往落户,这些信息产业发展先进区域软环境相对好、产业链相对完整,对福建信息产业发展构成竞争压力。
3.维护社会稳定使无线电管理肩负更大责任。随着无线电技术和业务的发展,频率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电磁环境日趋复杂,无线电干扰事件和利用无线电通信手段从事非法活动等问题逐年增多,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也不断增加,对无线电管理维护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需求主导、优化布局、深化应用、集群发展”方针,大力推动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相结合的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培育物联网、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业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电子制造业,拓展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强化无线电为经济、国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继续深化闽台产业合作,全面提升信息产业对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实现全省信息产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从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来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到相得益彰。政府主要通过统筹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等,为产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始终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壮大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提高经济效益。
(二)坚持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与推进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握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发挥信息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强化信息化与产业化的互动,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安全,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三)坚持招商引资与培育本土企业相结合。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互补性强、具有重大产业链带动作用的项目,强化企业“以商招商”的主体地位,扩大产业增量,提升发展质量;着力培育扶持本土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扩大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争创名牌产品,逐步提升信息产业中民营企业的比重地位。
(四)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标准建设,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和保护,提升产品质量,形成特色鲜明、有差别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技术。
(五)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突破发展瓶颈相结合。在整机制造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做大新型显示、计算机和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产业集群规模,提升信息产业在我省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同时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着力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等发展瓶颈,增强产业竞争力,构建大而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着力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产业、计算机和网络产业、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产业、新型显示产业、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2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百亿元重点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信息产业年销售总收入超过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省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