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线,不断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设备、技术成果、信息等科技资源与产业优化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西安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辐射带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快速崛起。
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政府运用政策和资金手段,突破科技体制机制制约,释放科技资源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科技资源向产业集聚。
机制创新、示范引领。以机制创新推进体制改革,消除障碍,促进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在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并进一步示范推广,确保统筹工作效果。
园区承载、项目拉动。以各开发区、产业基地和区县工业园为载体聚集科技资源,合理规划,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找准制约科技资源统筹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制定长远规划,分阶段逐步实施,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二)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尽快形成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战略框架,健全公共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出台配套政策,确立统筹科技资源新机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力争到2015年末,达到以下目标:(1)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市R&D(研究与开发)经费年支出2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达2%;(2)以西安科技大市场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加盟科技大市场的企业和机构达2万家,实现共享大型仪器设备4000台,技术市场年交易额3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资源市场;(3)投融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集聚50家知名投资机构,在我市的投资规模达到200亿元,实现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实现科技企业年度贷款发放额500亿元;(4)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0家,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00家;(5)产学研合作广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30家产业技术联盟,实施50项统筹科技资源重点示范项目和100项产学研合作的重大产业化项目;(6)全市服务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占到科技人员总量的70%以上,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人员数达到120人,引进产业急需和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引导2000名科技人才创新创业;(7)军民融合进一步加强,扶持100家军转民企业,培育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转化50项重大军工技术;(8)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凸显,呈集群化发展态势,产值大幅提高,预计装备制造业产值达43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其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5%。
“十二五”期间西安统筹科技资源主要指标
类别
| 指 标 名 称
| 2012年
| 2015年
| 属性
|
科技投入
| R&D经费支出(亿元)
| 200
| 280
| 预期性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5.0
| 5.5
| 预期性
|
每万名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量(人年/万人)
| 110
| 120
| 预期性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 1.5
| 2
| 约束性
|
科技服务
| 大市场加盟企业和机构(家)
| 10000
| 20000
| 预期性
|
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台)
| 2000
| 4000
| 预期性
|
累计专利申请量(万件)
| 10
| 15
| 预期性
|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 2.1
| 2.6
| 预期性
|
技术市场年交易额(亿元)
| 100
| 300
| 预期性
|
产业效益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 1800
| 3000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1.7
| 12.5
| 预期性
|
军民融合产业产值(亿元)
| 600
| 1000
| 预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