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口自然变动持续负增长
五年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零以下,2000年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5.27‰,死亡率7.17‰,自然增长率-1.90‰;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表明,常住人口出生率5.5‰,死亡率5.8‰,自然增长率-0.3‰; 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00%,常住人口计划生育率95.61%;"九五"时期,户籍人口年出生人数从1995年的7.11万减少到6.95万,呈现稳中有降趋势。
(四)人口净迁入得到较为合理有序的控制
1995年,上海市户籍总人口1301.37万,2000年1321.63万,年平均增加4.05万,比"八五"期间增加0.45万,增幅为12.5%。
本市基本形成了一套有效调控人口迁移的体制和机制,坚持既要严格控制全市人口迁入,又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原则,五年中人口净迁入每年大致保持在5~10万幅度内。
(五)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全市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从1995年的10.10‰降到2000年的5.05‰;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95年的76.03岁上升到 2000年的78.77岁;各类教育得到大力发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八五"期末的10年延长为12年。
(六)老年事业蓬勃发展
"九五"期间,本市的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加强了对全市老龄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出台了有关老龄工作的法规政策;初步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养老保障机制;在医疗保险制度和社区医疗体制改革中,将保证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放在了重要位置;兴办了一大批老年福利设施和为老服务项目;加大了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老年文体教育活动;开展了老龄科研工作及尊老敬老宣传教育等。
(七)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逐渐下降
随着城市功能布局的继续重组、部分企业搬迁、市政建设和居民动迁,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外扩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从2.5万/平方公里下降到2.2万/平方公里。1995年,市中心的黄浦(南市)、静安、卢湾区的人口密度为55812人/平方公里,到2000年"五普"时下降到48992人/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由于市区范围扩大、撤乡建镇和集镇自理口粮人口的增加、农村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因征地和招生、招工等导致一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加快了郊县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的发展。
二、当前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面临问题
(一)户籍总人口增长态势仍不容乐观
从稳定低生育水平来看,目前上海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虽然低于1,但市人口计生委开展的"上海市生殖健康保健服务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9905名已婚育龄妇女中平均生育意愿为1.51个孩子,有50.5%的人希望生育2个或2个以上孩子;在被调查的1000名已婚男性人口中平均生育意愿为1.67个孩子,有63.3%的人希望生育2个或2个以上孩子。如果"十五"期间放松计划生育工作,户籍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有可能出现"反弹"。由于推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下个世纪初开始将陆续进入婚育期,按现行生育政策规定,非农业人口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女方农业人口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可有计划生育第二孩,因此,每年户籍人口出生总数将呈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