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技术开发类科研单位的企业化转制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专业孵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推动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建立省、市级技术开发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培育建立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3、促进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大力发展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化产业:一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重点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职位管理制、竞争上岗制、薪随岗定制。二要加快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三要改革文化投入机制,动员和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14、大力推进卫生体制和人口与计划生育体制改革。
进一步加强我市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实施执业医师资格制度。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面向市场,引进外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有计划地发展社会民营专科医院,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综合治理”的新机制。
15、加快广播电视事业体制改革。
一是按照省传媒集团整合原则,我市广播电视以资产入股形式,整体加入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改革任务。二是利用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络,积极开展增值业务,加速信息技术向社会各领域的辐射和渗透,力争2008年前完成市到县、县到镇的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工作,实现全市县级以上城市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三是积极发展以声像内容为特色的互联网业务,使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站形成优势互补,逐步走上视听网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16、加快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
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和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模式,加快市政公用事业体制的改革。对现有的生产性、经营性和作业性市政公用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企业化改制,逐步改组为产权多元化股份制企业。2004年开始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进行改制试点,通过社会公开招标决定作业单位。到2005年,全面放开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建设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市场。大力推行城市市政公共资源的特许经营制度,限期出让管道燃气经营权、专线公交车线路经营权、路灯广告发布权、道路桥梁及标志性建筑等设施的广告发布和冠名权,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城市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管理,开放市政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国家禁止或限制外,允许社会资本、外来资本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政府由市政公用事业投资的供应者逐步转变为管理监督者。建立和完善市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形式和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和成本监审,规范定价行为。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