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需求预测。
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职责的宏观判断,考虑影响未来客货运输需求的社会经济要素,预测我市“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需求。
“十二五”期间江门市交通运输需求预测
预测指标
| 2010年统计值
| 2015预计值
|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
|
客运量(万人)
| 18097
| 37359
| 15.60%
|
其中:公路
| 17926
| 36055
| 15%
|
铁路
| 0
| 1190
| -
|
水路
| 171
| 213
| 4.50%
|
货物量(万吨)
| 12422
| 22285
| 12.40%
|
公路
| 4401
| 7087
| 10%
|
铁路
| 0
| 1452
| -
|
水路
| 3056
| 4089
| 6%
|
港口
| 4965
| 8366
| 11%
|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纲要》为指导,以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交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为主线,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强化交通方式衔接,构建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二)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交通发展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交通运输需求作为交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提供经济、高效、可靠和便捷的运输服务,也要保证公平共享、惠及全社会,使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交通建设和运输管理的始终。
超前规划原则。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因此交通运输发展应该具有前瞻性。通过超前规划,强化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加强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
协调发展原则。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需求和资源优势,优化各种设施空间布局,在保持公路发展的同时,加快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的发展,形成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力。在此基础上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和管理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体化发展原则。公、铁、水、空一体化衔接配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综合运输体系一体化发展;城际之间、城乡之间便捷连接,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强与香港、澳门之间的交通运输连接,粤港澳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交通规模扩张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土地、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现有交通运输设施利用率与运输效率,走交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三大网络”(高速和国省道公路网络、水运和港口网络、轨道交通网络),主动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的全面对接,构建成为连接珠三角、港澳与粤西及中国西部的珠江西岸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提高能力和效率;强化通道、网络及枢纽建设,优化交通布局;促进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深化交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交通管理科学进程;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的适应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左右,公路密度达到115.3公里/百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0公里,对外高速公路通道达10条,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市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与周边地市全面对接,消除“断头路”和“瓶颈路”。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所有国道达到一级标准,所有省道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继续完成农村公路的硬底化工程;力争在2015年基本解决500人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改造问题。
完善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国省县道及通行政村公路安保工程基本实施完成,确保交通公路的安全畅通。
轨道交通营运总里程达到200公里左右,构筑“一纵一横”轨道交通骨架结构,形成广(州)江(门)湛(江)、广(州)江(门)珠(海)、西部沿海(国家运输通道)等三条国家和省级综合运输通道;通过城际轨道交通,打造江门至珠江三角洲主要地市“一小时生活圈”。
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呈现新气象,建设江门综合客运枢纽、江海综合客运枢纽等为“城市名片”和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示范工程。推进农村客运服务均等化,力争到2011年全部乡镇有站。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00万TEU,使我市作为广东地方重要港口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沿海集装箱支线港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积极争取2012年之前完成与珠三角区域内其他地区年票互认;深化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四、主要任务
(一) 稳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完善区域公路网络。
高快速公路。重点加快江番及江珠北延线高速、江罗高速、中开高速、新台高速公路南延伸线的建设,加快广佛江快速通道(含江顺大桥)项目的建设,增加快速对外通道数,强化与周边城市的联系;积极推进江肇南延线高速、鹤台高速、台恩高速及佛开新线(横一干线)的前期工作,加强全市各区域的联系;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强化沿海港口的集疏运系统。
以国省道为主的干线公路。一是以提高路面质量为中心,强化国省干道的干线公路功能,重点消除瓶颈路段,全市所有国道达到一级标准,所有省道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实施S273、S274、S364、S365、S367等省干道的升级改造,对车流量大的国省道线路进行复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对部分已经形成瓶颈的干线公路桥梁进行改造;二是推进市域内及市际间干线公路网的新建,满足市域内组团间及市际重要节点间快速出行的需要,积极推进新中一级公路、纵三干线公路大泽至双水段的建设,发挥在紧急状况下的交通分流和组织功能;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市域内县乡道路的建设,完善市域路网,提高路网覆盖率和服务能力。实施X540、X535、X547等县道的改建工程;四是进一步加强路面管理及养护,坚持“建养并重”,合理安排路面大中修,积极稳妥地推进养护体制改革。
农村公路。进一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扩大交通网络规模,提高网络通达率;继续完成农村公路的硬底化工程,统筹资金,优先解决革命老区、贫困村和人口在500人以上自然村的“行路难”问题,力争在2015年基本解决500人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建设问题。
公路安保工程:完善公路的安保工程建设,消除道路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公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道路和危桥以及承载力不足的桥梁进行安全专项整治,及时进行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国省县道及通行政村公路安保工程基本实施完成,确保交通公路的安全畅通。
2.稳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稳步推进铁路和城际轨道规划建设步伐,基本解决江门市综合交通运输结构性矛盾,促进江门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市的融合。加快广珠铁路建设,推进南沙-江门疏港铁路、深圳至茂名铁路的建设工作,强化综合运输通道的通行能力,提升运输枢纽地位;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广佛江珠、江恩城际轨道(含台山支线)的建设,注重站场的选址,理顺轨道与城市公交的衔接。
3.持续加大港航建设投入。
推进3万吨级崖门航道、石板沙水道、北街水道、陈冲水道等内河航道的升级改造,提升内河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推动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高等级航道网全面建成。加快广海湾、镇海湾沿海航道建设,提高航道通航能力,推动临港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快广海湾港区、新会港区、恩平港区建设,推动深水泊位建设。优化港口结构,加强与珠三角区域国际化海港的联系,推进与广州港南沙港区、珠海港高栏港区等主要港口之间的资源整合,促进珠三角港口群的协调发展。加强江门港主要港区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建设,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与吸引力,扩大经济腹地,增强竞争优势。
4.加强综合枢纽站场建设。
以城际轨道、铁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开展城市中心综合枢纽及相应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重点加快江门-江海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积极推进江门综合客运枢纽新建工程,努力推动建设江门综合客运枢纽、江海综合客运枢纽等“城市名片”和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台山、开平省级公路运输枢纽的规划工作。加快推进鹤山、棠下等物流中心的建设,积极构建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型城市建设,构筑畅达高效的现代化综合客货运交通体系,支持和引导城市及产业发展,促进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深化农村客运设施建设,至2011年100%的乡镇有站、行政村有亭,达到安全通行条件的行政村100%通班车,有效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
(二) 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1.加快构建现代物流平台。
以贯彻落实《纲要》为契机,依托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枢纽,以广海湾港区、新会港区、恩平港区的发展及公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加强物流中心和专业货运站场的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重点建设鹤山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专业市场,构建由公路、水路、铁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衔接顺畅、快速便捷的物流配送网络,加快构建现代物流平台。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四方物流和物流金融服务,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实现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
2.加快构建多层次、高品质的现代客运服务系统。
以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为主体,发展快速客运,满足中远程出行的需求;市际间以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为主体,发展区域快捷客运系统;市区内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适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建设综合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结合江门丰富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以内河航运为主体,发展旅游客运;整合快速客运、干线客运、旅游专线、城市客运,促进不同层次之间的衔接,构建现代客运服务体系。
3.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客运服务均等化。
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一体化大公交网络,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交通需求。到2015年,市区公交车达到1280辆,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12标台,公交网线密度达到1.9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路覆盖率达到99%,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促使公交成为城市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全面应用;积极推动江门市公交轨道化研究,着力解决市区内及组团间交通问题,构建便捷、适用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客运体系建设,以村村通班车为目标,以建设农村客运候车亭为基础,完善客运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区域交通体系。
4.推进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公路水路运输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力争2012年全面完成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年票互认。根据省的部署,扩展全省公交一卡通(五邑通)的业务,逐步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融合。进一步撤并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提高网络整体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