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功能与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需求相匹配,职业能力训练内容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不断深化实训教学改革,能较好实现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详实的实训、实习教学计划,以及定期检查、考核的记录;实训开出率95%以上,效果良好。
(四)顶岗实习。建立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实训过程管理到位,组织实施效果好;实习考核工作规范。
四、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
(一)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常规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管理手段先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教学档案完整,管理规范。
(二)教学方案。实施性专业教学方案符合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教学文件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规范、效果好。
(三)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有课程开发团队和课程改革规划与实施方案;确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吻合,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体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课时达到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落实部颁课程教学大纲,措施完善,质量有保障,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课程实施。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项目教学法,推进研究性学习;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五)课程评价。建立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体系。
(六)教学资源。校园网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使用通畅,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专业书刊资料总量充足且满足教学需求。
(七)教材建设。按要求使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和推荐的公共(文化)基础课教材以及专业课教材。教材选用科学,体现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课改成果。
五、专业办学质量
(一)质量监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有专门组织和专人负责;有较完善的教学督导、听课评课、评教评学等制度;教师能定期开展社会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效调控教学。
(二)双证率及就业质量。近3年毕业生“双证率”95%以上,一次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7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称职率90%以上,优良率40%以上。
(三)技能比赛。近3年学校积极组织专业学生参加自治区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并取得三等奖(团体或个人)以上的奖项,或参加市级专业技能比赛,并取得一等奖项(团体或个人)。
六、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一)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并形成校企一体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有2个以上专业对口并长期稳定的具有较高资质的校企合作办学单位(校外),双方在市场、资金、教学、研发、产业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合作办学单位能持续选用专业毕业生,学校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的生产、技术服务,合作共赢效益明显。
(二)技能鉴定。学校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具有本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鉴定资质,制定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制度;发挥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
七、相关说明
(一)专任教师是指属于学校编制、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校内行政人员兼课且近2年年均授课100课时以上,外聘教师正式聘用2年以上(具有规范的聘用合同)且在评估最近2年年均授课100课时以上,可计入专任教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