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引进建设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生产项目,延伸产业链,推进整机装配生产。
--机械制造业。以现有重点机械制造企业为依托,生产重型汽车、轻型刮板机和煤矿机械配件以及大倾角皮带输送机、麦芽制造设备、煤气发生炉、电力变压器等产品。发展现代农机具制造业。
(四)建材产业
依托土门鑫淼建材化工园区和大靖工业园区,拓展建材产业辐射范围和市场,加快单晶硅、多晶硅等硅材料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培育企业集群。加快推进非金属材料制造、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产业发展。提高废渣综合利用,鼓励开发新型建材。加快铝型材料发展。引进优势企业,建设电解铝项目。
(五)食品加工产业
依托已有的食品产业基地,整合产业类型,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向武威工业园区和黄羊工业园区聚集,积极引导黄羊工业园区形成农产品深加工和有机食品产业集群,促进黄花滩乡打造有机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土门镇和大靖镇食品加工产业。
--酿造、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啤酒、葡萄酒、白酒酿造加工产业,形成“液体经济”。扩大重点企业的酒业酿造规模,实现产业集群,创建青岛啤酒武威酒业品牌。重点打造葡萄种植、采摘、酿造、销售、旅游一体化的葡萄酒加工产业链。依托祁连山区优质矿泉水源发展天然矿泉水和饮料制造业。
--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肉食品,积极建设畜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发生产生物保健制品。加快奶源基地规划建设,培育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优质乳制品。
--休闲保健食品业。依托优势企业,做强做大马铃薯淀粉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鲜食玉米、天然无壳瓜籽、黑瓜籽、葵花籽、红枣、枸杞、牛肉干、豆腐干、沙生中药材等休闲保健食品和营养、天然、无糖功能食品。
--果蔬加工业。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为主,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有机食品。扶持优势加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调整调味品产品结构。
专栏8 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
1、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以太阳能多晶硅生产,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清洁能源为主导产业。
2、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光热利用、绿色照明、输变电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专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制造等常规装备制造业。
3、凉州城综合产业服务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商贸、信息服务、职业教育、房地产、仓储物流等产业,带动周边乡镇现代农业发展。
4、武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酿造、饮料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开发、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
5、荣华工业园。重点发展玉米淀粉、谷氨酸、高蛋白饲料、有机复合肥、生物化工、热电联产等产业。
6、威龙葡萄酒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产业。
7、武南煤炭物流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炭储藏、运输及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服务产业。
8、黄羊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淀粉加工、面粉加工、小食品加工、葡萄酒酿造等为主的食品工业,新特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
9、黄羊公铁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煤炭集运、洗煤、现代物流运输、信息服务产业。
10、黄羊河农业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葡萄酒酿造、种子加工、蔬菜加工、旅游业。
11、土门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电石为原料的精细化工、建筑建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
12、黄花产业集中区。依托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加工、保鲜一体化产业。
13、大靖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建材、农机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商贸服务等产业。
|
第四节 发展现代农业
以节水为中心,突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特色,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培育”并举,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调整建立“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的大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建成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
--主攻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和暖棚养殖业,建成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的主的特色经济林果基地。确保到“十二五”末,农户户均1亩设施农牧业、2亩特色林果业。实现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向节约集约型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大田节水技术,积极开展农艺、工程、生物、化学等综合技术研发,加强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加快制种、育苗基地建设,构建现代节水农业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特色农产品,按照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发展保健品产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构建河西走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重点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作物日光温室优质种苗工厂化育苗中心。
--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特有的干旱沙地气候环境条件特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提升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科技含量,培育和改良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和经济林果,形成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玉米、辣椒等特色品牌。通过企业带动和信息引导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建设草畜、林果、瓜菜、中药材基地。借助交通枢纽的辐射能力和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打通物流渠道,扩充市场腹地,形成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农业品牌。
第五节 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
以凉州城为现代物流服务综合核心区,通过金大快速通道、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线路和基地建设,建设全覆盖的交通、通讯设施,加大核心区内部乡镇路网密度,加快物流网络和物流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公铁联运、干支联网、分区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构建立体综合的物流服务体系。
--商贸服务业。加快金融、信息、保险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大力扶持现代金融业发展,积极引入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担保机构、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社区银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培育壮大金融市场;积极支持通讯产业发展,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整体提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保险、房地产、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广告、中介、咨询等新业态。
--生产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立足建设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区,以交通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型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和现代物流集散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园区、功能性物流中心、多层次配送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形成服务企业、连接城乡、辐射全市、联动周边的现代物流网络。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积极支持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农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农超对接、以旧换新、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建材下乡等工程。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第六节 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
发挥核心区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彰显丝路文明的历史文化地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保护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在凉州城老城区适度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营造与文化复兴计划,保护旧城文物古迹、传统街巷和特色民居等。突出基础设施和亮点景区建设两个重点,集中打造和全面推介以雷台、文庙、罗什寺、白塔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马路滩林场为代表的沙漠生态游;以威龙葡萄酒堡、莫高葡萄长廊、黄羊河生态观光农业、农垦研究院生态园和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乡村绿色游。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为代表的“五凉文化”、以多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为代表的“西夏文化”,大力提升武威“天马”文化品位,加强“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的宣传推介,扩大凉州文庙陇右学宫之冠以及佛教活动圣地鸠摩罗什寺等重要文化遗存的影响,精心策划并强化地域特色文化组合宣传,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升核心区文化品牌竞争力。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依托金大快速通道规划多层次的旅游线路,提升核心区旅游服务产业的品质和影响力。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专业文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线路周边的餐饮、商贸以及农家乐特色民俗旅游等产业,拓展旅游市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核心区发展的新兴产业。
第五章 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按照“双城-三组团-基本单元”分级布局的原则,将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重点整合配置,提升现有服务设施,增强凉州城区域性服务中心和承担高端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大靖城地区性服务中心地位,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等级,发挥组团发展核重要节点服务功能,完善基本单元基础性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教育布局
--着力调整教育布局,提升义务教育水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鼓励建设基层幼儿园,适度撤并农村初中、小学并向组团发展核集中建设,局部联片、联村镇创办寄宿制、接送制小学、初中。积极推行中小学校车接送制度,进一步完善校车接送制学校的食堂、宿舍、卫生间等配套设施。重点解决低水平“普九”遗留的“设施差、危房多”问题。2015年、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3%,核心区分别达到85%、9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35%、43.5%,核心区分别达到36%、45%。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基础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快以凉州区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布局建设大靖和黄羊镇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建武威职业学院,达到国家级示范学院标准,具备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办学条件。改建甘肃省畜牧工程技术学院,具备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和兴办畜牧学院条件。初中后接受各种职业培训人数比重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依据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以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为重点,以完善组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共享为目标,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规划布局建设凉州城三级甲等医院,形成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为辅助,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社区卫生服务相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适度集中、联片服务的总体要求,组团核心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按20床配置,镇区或工业园区每万人按10床配置医疗服务设施。基本单元每个乡镇设立1所卫生院,每个村庄设立一个标准化卫生室。2015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0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0床;2020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5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5床。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西部开发助学、“绿色”电脑进西部、乡村学校少年宫、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和农民健身体育场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向核心区倾斜。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城镇影剧院、农村文化室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建立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到2020年,人均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达到0.8平方米,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6平方米;到2030年,人均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达到1.0平方米,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8平方米。
专栏9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配置
按照“双城-三组团-基本单元”分级布局。
1、凉州城:建设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站、电影院的建设。文化娱乐用地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9-1.2%,人均规划用地0.8-1.0平方米。建设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分区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提供更加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体育用地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6-0.8%,人均规划用地0.5-0.7平方米。
2、组团发展核:在镇区、工业园区按标准布点建设文化设施,包括图书室、展览馆、电影院、活动中心等,提供多元化、多层次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娱乐用地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8-1.0%,人均规划用地0.8-1.1平方米。建设体育中心1处,5年内实现核心区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村级体育场建设全覆盖。体育用地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6-0.9%,人均规划用地0.6-1.0平方米。
3、基本单元:根据规模和发展趋势,一般乡镇建设面积300-4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设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一般乡镇建设小型体育场和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硬化标准篮球场或三合土标准篮球场。
|
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成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核心区内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达到40%左右;2020年达到55%左右;2030年达到60%左右。健全完善社会慈善机构,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2012年建成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市区6个应急避难场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床位数(不含农村敬老院)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0.8%,2020年达到1%,2030年达到1.2%。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核心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建设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的原则,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脊椎,对内建设通组团和园区、通乡镇和旅游景区与通村组的“三级”干支公路网络;对外多向联通,衔接高速公路、铁路、航运,建设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交通枢纽。通过交通条件改善升级,缩短时空距离,放大提升武威的区位优势,为核心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完善核心区内部交通网络
加快内部交通网络建设。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脊椎构建三级路网系统。包括:连接核心区内两城三组团和各大园区的主干路网,连接核心区内乡镇和旅游景区的次干路网,连接村组的支线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