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小城镇集群
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和组团功能定位,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增强凉州城中心带动作用,提升大靖副中心城镇功能,推进形成“发展核-基本单元”和组团式集群化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1、永丰组团小城镇集群。包括金山乡、丰乐镇、永丰镇、五和乡、怀安乡、永昌镇6个乡镇、70个行政村和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现辖区人口10.17万人。
(1)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丰乐镇区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生活配套服务,强化居住功能,发展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充分利用祁连山山区自然景观资源延伸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依托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增强永昌镇生活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发展商贸服务、房地产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积极承接金昌及周边地区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配套,打造以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为主要依托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2)城镇布局和规模。重点是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形成丰乐和永昌的双核结构。2015年为12.1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2.8万人;2030年永丰组团总人口规模为14.3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7万人。
丰乐镇镇区:由丰乐镇镇区和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构成。2030年人口规模为3万人,总用地面积73平方公里。镇区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工业区面积68平方公里。
永昌镇镇区:由永昌镇镇区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构成。2030年人口规模为4万人,总用地面积33.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产业园面积27.7平方公里。
2、黄羊组团小城镇集群。包括黄羊镇、吴家井乡、谢河镇、泗水镇4个乡镇、48个行政村和黄羊河集团、黄羊工业园区、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现辖区人口11.39万人。
(1)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强化食品加工业和特种药品原料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物流示范区、武威市高效节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四个示范区”为重点,努力把黄羊组团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城镇化等“三个典范”,打造中国西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种药品产业基地、核心区南部片区区域物流中心,带动周边城乡融合发展。
(2)城镇布局和规模。重点依托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形成以黄羊镇镇区综合服务型和黄羊河农场产业基地型为核心的双核结构。2015年为11.3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3.2万人;2030年黄羊组团总人口规模为14.1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4.5万人。
黄羊镇镇区:突出黄羊镇和黄羊河集团场部促进小城镇集群发展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依托现有技术培训学校发展教育信息服务产业,打造食品工业城与教育科技城。2030年总人口规模3万人,总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
黄羊河集团:按照经营方式产业化、组织形式股份化、生态环境低碳化、生活方式城镇化、企业文化个性化的“五化发展模式”,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诚信战略“三大战略”,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2030年人口规模1.5万人。
3、土门组团小城镇集群。包括土门镇、永丰滩乡、黄花滩乡3个乡镇,35个行政村以及生态移民10个村、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现辖区人口6.8万人。
(1)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依托古浪工业集中区打造甘肃省特色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快由“数量扩张”逐渐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规模化生产,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产业、人口适度集聚,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防沙治沙、沙产业开发、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区,河西地区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和有机蔬菜等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生态移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2)城镇布局和规模。土门组团小城镇集群按土门和黄花滩的双核结构展开。2015年为9.2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5.5万人;2030年土门组团总人口规模为14万人,组团核心区人口规模为9.5万人。
土门发展核:以土门镇镇区和土门产业集中区(古浪工业集中区)为中心,2030年人口规模3.5万人,总用地面积13.3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
黄花滩发展核:包括黄花滩乡驻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中心,乡驻地、移民区中心主要向北沿省道308线、金大快速通道和营双高速发展。2030年总人口规模6万人,总用地面积9平方公里。
专栏7 黄花滩生态移民示范区
1、概况。黄花滩位于古浪县东北部,东南临景电二期工程古浪灌区,西北连接古浪河灌区,地貌特征主要为平原和小土丘,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平均日照时数2852小时,无霜期142天。现有可利用土地面积约16万亩,耕作土层1-5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金大快速通道、营双高速、省道308线、干武铁路自东向西贯通黄花滩全境,交通运输十分便捷,通道经济优势显著。
2、开发方向。重点依托黄花滩的区位优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统筹规划建设与集中联片开发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参与相结合,依托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特色产业培育、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项目支撑,重点解决古浪县海拨2500米以上,涉及8个乡镇63个村,1.5万户、6.4万人的生态移民问题,恢复山区植被涵养能力,构建古浪北部130公里绿色屏障,通过5年的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节水灌溉示范区,设施农业样板区,易地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区。
3、总体布局。通过整体规划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形成“一心四区、五横一纵”开发布局。“一心”即移民乡政府驻地中心;“四区”即村庄安置区、温室大棚区、露天种植区、有机蔬菜加工区。“五横”即兰新铁路、营双高速、金大快速通道、省道308线及规划一路(移民乡政府驻地东西路)。“一纵”即规划二路,贯穿移民区南北,连通五横,构筑高效快捷交通。
4、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项目。按照可开发土地面积12万亩,可选择净灌溉面积8万亩,搬迁移民5万人,设立1个乡政府和10个村委会。重点是改建景电古浪灌区北干渠及北干一支渠14公里,新建干、支渠82.2公里,新修泵站3座,提水扬程100米,新修乡村道路20公里,新建35KV变电站1座,架设35KV输电线路60公里。省景电管理局已提出了更新改造泵站、增加提水用电指标、优化调度、节水灌溉和逐年增加供水量方案,其中2011年向项目区供水300万立方米,待泵站更新改造完成后年供水量达到3000万立方米。通过3至5年,以威龙公司为龙头,建成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同步实现“移民、居住、产业一体化安置”,建设成全国著名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有机蔬菜科技园。
|
(三)优化调整村镇建设
以金大快速通道为中轴,按照城镇化型、发展核周边型和相对独立型,实施分类指导,优化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居民区布局。突出通道作用,实施沿通道两侧扩展,构建绿化林带(两侧各6米)→经济林果区(两侧各30-50米)→居民区→设施农业区(日光温室、养殖暖棚)→高效节水大田作物区→外围生态区布局,加快形成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和新农村发展区。
第四节 引导人口、劳动力要素流动聚集
2010年底,核心区常住人口88.91万人,占市域人口的48.98%。城镇人口37.6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2.3%,高于全市平均15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约52万人,其中劳动力约44万人。总体已进入城镇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根据区域发展态势及核心区未来在市域及河西走廊的地位,核心区随着产业发展进一步聚集区外人口,常住人口在规划期内将出现一定规模的增长,占市域常住人口的比重也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随着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将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迫切要求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先导,以统筹配套的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配合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失地农民补偿等针对“进城农民”的优惠政策,有效调配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市域内户籍登记,消除人口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鼓励农民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流动,通过市场和资源调整城乡人口。引导人口向组团核心及二三产业发达的城镇适度集聚。
2、集中培育组团发展核,提升发展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吸引人口向组团核心集聚。产业园区的服务、居住应继续向城镇集聚,园区主要发挥生产功能。
3、通过金大快速通道串联各个组团发展核,形成重点发展地带,集中资金、人力、物力改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布局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增强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
4、以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加强生产服务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吸纳能力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共同带动城乡发展,创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5、打破行政等级限制以及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多层级配置的一般做法,在各组团内将除组团发展核之外的农村社区、村庄、一般乡镇等居民区归类为“基本单元”。通过多种手段将基本单元的住户吸引到组团发展核中,推进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6、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变现阶段农村分散、粗放的土地经营方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率低的问题,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到2015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53%,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2020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1%,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2030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表5)
表5 核心区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预测
| 2015年
| 2020年
| 2030年
|
年均增长率(%)
| 2.0
| 1.8
| 1.4
|
城镇化率(%)
| 53
| 61
| 75
|
城镇人口(万人)
| 55
| 68
| 98
|
第四章 加快核心区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产业分工和集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核心区新型工业体系的形成,为核心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1、突出轴向产业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为区域产业发展中心轴,串接产业园区,沟通各产业类型。
2、加快中心城区产业转型。依托凉州城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地位和产业发展迅速条件,重点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酿造业、生物化工、文化旅游业。依据大靖副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和农产品储藏与深加工。
3、促进组团产业集聚。以永丰、黄羊、土门组团为依托,整合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整合核心区内产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延长优势产业链条”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围绕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扶植龙头企业有序扩张,促进企业互动合作。
--壮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化工、建材、能源、酿造产业。依托现有煤炭、玉米资源深加工等基础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类型拓展;依托传统建材工业向特种合金、碳基材料精深加工和新材料工业扩展;依托食品初级加工产业向酿造、包装、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发展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依托风、光资源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科技化进程,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地方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提高工业园区“四率”。即土地利用率、资金密集率、项目开工率、土地产出率。
第三节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围绕河西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紧紧抓住现有国家政策机遇,发挥核心区良好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一)能源产业
--依托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区域性能源物流服务基地。突出金大快速通道作用,满足核心区内能源产业发展的运输需求。结合物流运输产业,建设河西走廊区域性煤炭化工物流中心。
--充分发挥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及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电、风电等新型能源。加快建设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太阳能发电和土门等区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示范基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并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调峰火电。
--深度开发煤炭等传统能源,实现煤电联营和资源就地转化。加大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力度,发展热电联产、煤化工、炼焦供热发电循环经济和调峰火电项目。
--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形成火电、热电、光电、风电等多种电源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的电力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核心区现代能源产业优势。
(二)化工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快速更新,大力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产业。依托荣华等龙头企业在武威工业园区逐步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鑫淼公司在土门工业园区发展壮大以电石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甘肃药物碱厂等企业,在黄羊工业园区发展医药化工和食品化工产业集群;在园区边缘地带培育发展氟化工。
--精细化工。依托石灰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促进煤化工与精细化工融合发展,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精细化工产业链,提高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发展环保型氟化工产业。
--煤化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发展以煤炭资源加工转化为主的煤化工,布局建设煤化工基地。
--生物化工。突出发展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生物化工产业。采用生物工程、聚合物改性等高新技术,开发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深加工产品。
--医药化工。依托现有制药企业,加快特药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新型合成与半合成药物、现代中药和药物新制剂,以原料药和制剂深加工为主体,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不断壮大医药化工产业。大力发展藏药产品,建设藏药生产基地和藏药制剂中心,开发和培育藏药名牌产品。
(三)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以资源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积极对接区域相关上下游产业需求,开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战略投资合作,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建设全省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光电装备制造业。建设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太阳能发电装备研发和试验示范。加快建设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等项目,打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基地。支持发展太阳能民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