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近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十二五”年均增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综合运输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基本实现;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职业教育等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共享和生态宜居、三产联动、高效节能的发展示范区;初步形成城乡空间融合、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优化、群众生活富裕和社会文明和谐的中小城镇格局,争取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指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7.4%。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0%左右。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7.7%;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7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8.1%。
  --结构优化升级预期指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能源、化工、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6∶34.2调整为11.8∶56.2∶3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3.9%提高到81.5%。
  --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基本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未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90%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提高到并保持在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善人民生活预期指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5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3.7%。
  --可持续发展预期指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49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3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常住人口控制在102万人。
  --改革开放预期指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中远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综合运输体系更趋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满足发展的基本需要;形成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现代产业体系市场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建成城乡空间结构合理、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良好、群众生活富裕的中小城镇集群,争取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第三章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优化核心区人口分布和城镇功能,形成城镇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节 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统筹城乡和融合发展的要求,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重点建制城镇为重要节点,突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人口和要素集聚,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
  1、一轴:金大快速通道为核心区发展中心轴,形成核心区空间组织的脊椎和主动脉。
  2、双城:凉州城和大靖城。凉州城属武威市中心城区;现大靖镇按未来县城定位建设,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区功能,引导县域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北移。
  3、三组团: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依托核心区内重点产业集中区和重点乡镇,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和小城镇集群,以组团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第二节 推进形成三级空间组织框架



  依据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城区、组团发展核、基本单元为主体的三级空间组织层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产业、人口集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1、城区层级。以凉州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信息、设施等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核心区,辐射民勤、天祝县;以大靖城区作为古浪县经济社会重心北移的主要载体,服务范围主要覆盖核心区东南地区。
  2、组团发展核层级。以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三个组团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作为带动就业的动力单元,以重点建制镇作为提供各种社会经济设施和服务的配套服务单元,促进组团内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
  3、基本单元层级。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在各组团内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乡镇或村社作为组团内“基本单元”。基本单元按照中心村规划设置,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示范点,配套健全生活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环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特色城镇体系


  围绕城乡融合核心区发展,科学界定城市和组团发展功能分区,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培育发展小城镇集群,增强重点建制镇和组团发展支撑能力,支持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促进功能定位清晰和产业、人口适度集聚的中心镇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表4)
  表4 核心区城镇结构

职能等级

名 称

数量

职能类型

中 心

中心城区

1

综合型

副中心

大靖城区

1

商贸型

发展核

武南核心、黄羊核心、黄花核心、黄羊河集团

4

工贸型

丰乐核心、永昌核心、土门核心

3

工业型

基本单元

泗水镇区、中坝镇区、高坝镇区、永丰镇区

4

工贸型

谢河镇区、永丰滩乡驻地、黄花滩乡驻地、清源镇区、柏树乡驻地、西靖乡驻地、民权乡驻地、金山乡驻地、东河乡驻地、河东乡驻地、怀安乡驻地、清水乡驻地、吴家井乡驻地、五和乡驻地、裴家营镇区

15

农贸型

行政村(略)

71

农牧型

百塔村

1

旅游型



  (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充分发挥凉州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大靖城次中心城镇的地位,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一主一副”复合中心城市战略格局。
  1、增强凉州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凉州城位于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心城和武南镇、和平镇、金羊镇、发放镇、高坝镇、中坝镇、清源镇、金沙乡、柏树乡、清水乡、河东乡、东河乡等1城7镇5乡。总人口为52.3万人,是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乃至武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功能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区、河西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中心和人文宜居城市。
  (2)发展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着力提升高端商贸服务、产品研发、物流服务、特色旅游、生态住宅等产业。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古都凉州、天马故里”旅游品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彰显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特色。
  (3)城市规模。2015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05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在4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39万人,加快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内,人口达到58万人,建设成为支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进入大城市行列。
  (4)功能分区。依据凉州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开发秩序,科学划分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

  专栏4 凉州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一、凉州城空间结构。构建“两湖三片、一园一环”空间结构,形成“功能分区,绿带分隔,轴线串联,方格路网”的中心城区用地格局。“两湖”指海藏湖、天马湖,是凉州城“绿肺”。“三片”是指老城区、新城区和天马湖东区,承担城市主体功能。“一园”是指武威工业园区,承担产业集聚功能。“一环”是环中心城周边圈层,承担城市外围的服务功能。

二、功能分区。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天马湖东区,工业园区以及武南镇、城区周边人口集聚区和产业集中区关系,合理界定功能分区。

1、老城区。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营造和文化复兴,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改善旧城居住品质,改造和新建绿地公园,提升绿地景观,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实施“出城入园”,将工业生产项目全部向工业园区转移。依托文庙、罗什寺、雷台、钟鼓楼历史文化街区,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商贸、信息、餐饮、休闲等服务产业发展,适度引导区域人口聚集。

2、新城区。建设公共服务集中区、生态宜居休闲区、商贸金融服务区。新建或改建行政管理服务项目全部向新城区集中,按照“市区两级联建、行政服务融合”的原则,推进公共服务便捷、高效、优质。连片规模开发住宅小区,提升住宅小区品质。实施海藏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3、天马湖东区。发挥天马湖生态防洪景观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拉动效应,整合湖东片区土地资源,沿天马湖发展高端商务商贸、休闲旅游、会展创意等服务产业,结合未来兰张城际铁路客运站点布局,打造凉州城东片商贸新城、居住中心。

4、武威工业园区。巩固食品加工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品质,逐步发展制造业、生物化工、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产业。建立大型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园区向北扩展,结合天马湖东区规划,预留产业用地,发展产品研发等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5、武南镇。发展煤炭集疏运物流服务产业,建设区域“煤化工产业”物流中心。积极建设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依托产业集聚人口,完善居住、交通、公共服务设施。

6、城区周边。依托中心城、武威工业园区、荣华集团、威龙公司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养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依托凉州城未来人口聚集的城市消费需求,同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康体养生产业,重点培育生态园、农业体验、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服务项目。



  2、培育发展大靖副中心城镇
  大靖位于古浪县城以东80公里处,南依祁连山东端余脉,北临腾格里沙漠南缘。由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和裴家营镇4个乡镇构成,现辖区人口8.3万人。随着核心区的快速形成,古浪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心逐渐北移,大靖的空间优势、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城镇功能和地位逐步提升,逐步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市功能。
  专栏5 大靖副中心城镇发展基础条件

一、发展优势。

1、交通区位条件大幅提升。在建的金大快速通道和营双高速公路以及拟建的铁路干线经过大靖,区域性交通干道将大幅提升大靖的交通优势,使之成为河西走廊区域交通网络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2、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广阔。镇区北侧地区空间广阔,土地平整,开发建设自然限制较小;该处用地基本为荒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

3、工业商贸已具雏形。大靖以水泥预制、砖瓦加工为主的建材体系,以淀粉、食用油、果蔬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已初步形成,建筑、交通运输、服装加工、民间工艺品制作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发展壮大,物业管理、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正在培育生成。

4、历史文化积淀深远厚重。大靖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繁荣昌盛,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线重镇,甘肃省四大古镇之一,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长城、财神阁、马庙会馆、青山寺、三中大殿等历史遗迹遍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制约因素。大靖处于季风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与沙漠气候交汇之处,属于较典型的气候过渡带,干旱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用水主要依靠景电二期提取黄河水和开采地下水,水资源是制约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



  (1)功能定位。
  --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城市。以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为主导,注重古镇保护。充分发掘周边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建材、农机制造等产业,将大靖城建设成为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
  --承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重要节点城市。突出大靖城地处兰州、白银、武威形成的三角区域中心区位优势,加大大靖城建设力度,逐步建设成为三城市之间的“反磁力”城市,发展成为武威市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
  --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线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突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大靖区域辨识度、城市美誉度、环境宜居度。发挥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建设独具特色、创业宜居示范新城。
  (2)发展方向。发挥大靖区位和现有基础条件的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和就业环境,提升产业主城镇核心竞争力,逐步承担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副中心城镇的功能。
  (3)城镇规模。依托现有发展潜力,综合区域拉动、产业带动、人口增长、资源环境容量等多种因素,2015年城镇建成区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6万人;2030年镇区及工业园区总用地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形成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

  专栏6 大靖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依据建设核心区副中心城镇的要求,突出功能升级、布局优化,着力构建大靖城“一城两区一园两片”空间开发格局,合理界定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布局。

一城两区:指建设大靖新城区,协调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发展。老城区重点进行设施完善、布局优化和环境美化,重塑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风貌,建设适宜居住和观光旅游的特色城区;新城区积极吸聚新型城镇功能,建设成为体现现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活力新区。

一园两片:指大靖工业园,依托金大快速通道,沿线发展包括加工工业片区和商贸物流片区。加工工业片区,重点是立足已有基础,承接产业,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包括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小商品制造等。商贸物流片区,重点是承载和促进旅游服务产业、特色农产品交易、小商品市场、交通运输物流业等集聚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