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终端能源消费中,结构有所优化,2009年用电量338.89亿千瓦时,比2005年提高了58.03%;原煤消费量从2005年的814.23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593.21万吨,下降了27.1%, 2004年天然气进入我市,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天然气消费量折合标准煤56.7万吨标准煤,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3.7%,天然气供给量的增加为我市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带来了物质基础和机遇。
(三)重点领域节能迈出新步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强全社会节能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构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工作体系,大力宣传培训,推进节能改造,注重长效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全社会节能节约意识普遍增强,节能节约措施逐步到位,较好地控制了能耗和行政运行成本不断增长的态势。建筑、交通、商贸服务、公共机构和居民用能领域的节能工作都迈出了新的步伐。建筑节能是我市工业节能之外的一个重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新建节能建筑5580万平方米,其中:节能住宅建筑面积4034万平方米;节能公共建筑面积1546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总量达到101.2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了省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总量82.9万吨标准煤的总体目标,超额完成率为22.1%。
(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有所突破,2009年我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16.31亿元,是2005年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82亿元的3.38倍,垃圾发电企业已达5家,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已经起步,太阳能光伏产品已在景区路灯示范应用,尚德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光伏发电幕墙,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已示范推广,生物质气化、沼气化工程已成功示范,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节能管理工作全面加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节能工作从强化基础、健全体系、完善政策、推进落实入手,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健全了节能评价考核制度,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按年度下达综合目标和重点工作目标,严格评分考核;完善了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无锡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暂行办法》、《无锡市产业合理用能评估审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节能政策体系;有效推进了企业整治和淘汰落后工作,相继开展了化工、“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加强了节能制度建设,强化了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管,有效加强了企业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加大了各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技术节能。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了459个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争取省级以上国家财政奖励资金1.4亿元,实现节能15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降低全市单位GDP能耗3%左右;建立了源头约束体系,在省内率先组织实施对新上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对286个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开展了节能评估审查工作,有效遏制了高能耗项目在我市的盲目发展;探索完善合同能源新机制,推进节能市场化运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了节能监察执法,加大了节能宣传力度,深入推进全民节能。
“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节能降耗重要性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全社会对能源紧缺的危机感不强,节能的意识还未深入人心,浪费能源的现象还较多存在,自觉主动节能的措施尚未完全到位。虽然节能降耗目标列入了各级政府的约束性考核指标,但仍存在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强硬、考核不严肃的问题;二是节能降耗基础管理相对薄弱。政府部门及其监察机构人员配备少,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少,节能管理人员专业性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三是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已有的节能政策法规难以落实到位;四是节能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全社会用于节能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节能技改、节能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节能新产品应用的需要;五是节能约束惩罚力度不够。
第二节 “十二五”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