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的若干意见


  八、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四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规划》的颁布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维护国家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高度,着眼于发挥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大小兴安岭林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各有关市(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动《规划》的落实。成立黑龙江省《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对《规划》实施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组织。各有关市(地、局)、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制定好配套政策和具体工作方案及推进措施,切实保护好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大小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十二)多元筹资,增加投入。用好管好国家投资,实现国家政策投资效益最大化。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打造《规划》实施的融资平台,扩大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规模。优化投资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规划》实施区域。

  (四十三)精心组织,责任到人。实行《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建立《规划》落实的责任体系,把《规划》目标与责任分解落实到市(地)、县(市、区)和部门,每个季度进行检查,年终进行考核。

  (四十四)广泛宣传,凝聚力量。各新闻媒体要广泛深入宣传《规划》精神、内涵和实施成果,动员全省人民支持和参与《规划》的实施,形成促进《规划》实施的浓郁氛围和强大合力。

  附件:1.加强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2.加快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3.优化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实施方案

  4.改善林区基础设施实施方案

  5.加快林区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6.推进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实施方案

  二○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附件1
  加强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

  为促进我省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持续好转,建立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推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要求,通过调减森林采伐量、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强化森林管护与保护、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保护建设等措施,森林生态功能得到全面恢复和明显增强,为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规划》区域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下同)的71.1%提高到73.4%。森林面积由1465.6万公顷提高到1512.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由11.4亿立方米提高到13.9亿立方米。贮碳总量由7.19亿吨增长到7.62亿吨。

  二、主要任务

  (一)大幅调减森林采伐量。

  从2011年起,按照国家批准的“十二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方案)确定的木材产量,《规划》核心区域的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黑河市所属县(市、区)的地方国有林场和森工国有林区停止森林主伐,其他县(市、区)减少主伐产量,木材产量由2009年的447万立方米调减到168万立方米,调减幅度为62.4%。

  1.妥善安置富余人员。积极落实《规划》的各项政策,将林区富余职工向森林管护、培育和抚育等岗位转移。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林区富余职工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林区富余职工。

  2.不断完善社保体系。将林区职工纳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确保林区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加大林区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力度,保证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3.多途径解决林产工业原料缺口问题。开发利用境外森林资源,建立境外原料基地。与国际木材经销商建立战略联盟,为加工企业提供比较稳定的木材来源。加快原料林基地工程建设步伐,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森林分类经营。

  以发挥生态效益为核心,严格管护管理国家级公益林,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科学合理地经营商品林。根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方案),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面积分别为613.2万公顷、657.4万公顷,比重分别为48.3%、51.7%。

  1.调整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对《规划》区域内的林地进行国家级公益林的补进或调出,对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适度调整,建立起与国家级公益林体系相一致的森林分类体系。

  2.逐步完善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公益林补偿机制。建立公益林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立起以公益林管护为主体的考核指标和监督管理办法,形成公益林管护的竞争淘汰机制。

  3.逐步完善商品林经营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和完善国有林试点、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林业职工、林农成为商品林经营主体,形成商品林的多元产权主体结构。建立商品林林权交易机制,规范林权流转方式和渠道。加快商品林经营步伐,提高林分质量、林地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形成后备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以定向培育为手段,鼓励经营主体与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机制,实现商品林集约经营和产出最大化。采取林纸联合、林工商一体化、企业经营等商品林培育模式,建立工业原料林、天然优质大径材和生态经济林基地。

  (三)强化森林管护与保护。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全覆盖的管护体系。对《规划》区域内的1487万公顷森林全部实行管护经营。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包括预防、扑灭、监测等内容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森林火灾扑救应急体系、物质供应保障体系,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在3‰以下,监测覆盖率达到85%以上,火情监测覆盖率达到90%,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1‰。

  1.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因地制宜采取专业队、职工联合或个人承包等管护形式,将管护经营责任区落实到山头地块,管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林权管理单位和责任人,并对管护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坚持“管护、经营、培育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管护责任人培育森林资源,逐步建立管护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新机制。

  2.强化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构建以各级地方政府行政主要领导任本级森林防火总指挥的组织机构,促进防火管理规范化。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扑火队员工资待遇,进行防火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保持森林防火队伍稳定,促进其专业化。

  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实行“远封近包”,全面立体布防。对交通不便、人员活动稀少的远山区,以封禁管护为主,将分散的林区居民相对集中。对人口相对稠密、交通便利的林农交错区、近山区,以巡护管护为主。

  (四)加快森林资源培育。

  按照森林多种功能利用方向,对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不同的森林资源培育措施,改善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不完备的现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69万公顷,封山育林350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484万公顷、森林改建培育190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376万公顷、改培优质大径材商品林78万公顷。

  1.坚持造林、更新与封育相结合。充分利用规划区范围现有宜林荒山荒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等无立木林地、疏林地面积,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实施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适合封育的天然中幼龄林进行封山育林,通过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培育新一代针阔混交林。

  2.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对林分结构相对合理,郁闭度0.8以上的目的树种多、蓄积量偏高的过密林分进行抚育疏伐,实行蓄积和出材双向控制。对林分结构单一,目的树种少,蓄积量低,分布不均,有部分天窗、空地的林分,按照“间密补稀”的原则,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林木。

  3.加快森林改建培育。对郁闭度0.4至0.6,林木分布不均、林下更新不良和缺少幼苗幼树的林分进行“改造型”培育,增加珍贵树种比例,合理确定树种和经营密度进行补植。对郁闭度小于0.5的残破林分、宜林无林地以及部分疏林灌丛地,进行补植补造。

  4.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和优质大径材商品林改培。采取综合改造或带状改造的方式,伐除无培育价值的非目的树种,人工更新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对于坡度15度以上采伐带采用横山设置,待改造带郁闭成林后,再对保留带进行改造。集约化经营天然林商品林地,定向培育优质大径材商品林基地,实现资源培育与利用相结合,资源战略储备,短期内凸显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保护与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强化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的考核与评估,积极推进实施《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标准》。对部分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加快提档升级。到2020年,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62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39个,总面积达393万公顷,占大小兴安岭林区面积的1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85%。

  1.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提档升级。推动多布库尔、绰纳河、岭峰、盘中、北安、公别拉河、友好湿地、五大连池山口、朗乡等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快将汤原、萝北、鹤北红松林等自然保护区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

  2.切实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新建库尔滨、萝北、黑龙江垦区、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乌伊岭、嘉荫、通河、爱辉、五大连池、逊克、新林、松岭、汤旺河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五大连池湿地补水工程,恢复湿地12.4万公顷。小兴安岭森工林区退林还湿面积2.2万公顷,湿地生态恢复面积10.8万公顷。

  3.全力推进五大连池国家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要求,继续加大景区保护和原生态植被恢复力度,加强地质科考及生物生态演替的国际对比研究,整治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4.实施水源地、界江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加格达奇、黑河、伊春、西林、红星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提高水源地环境质量。实施洛古河至名山黑龙江干流堤防及护岸工程。同时,开展冻土带保护与开发研究。

  (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