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综合开发金属矿产。坚持“整装勘查、系统规划、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以矿产勘探为重点,以引进矿产冶炼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发展铜、铁、铅锌、钼、金、银等多金属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综合利用、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项目,实现矿产资源勘探、采选冶炼、加工一体化,将矿产开发业发展成主导产业,把大小兴安岭林区建设成全省生态矿业示范区。近期规划建设36个项目,总投资177.7亿元。
(二十一)高起点开发非金属矿产。依托我省丰富的石墨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载体,以抢占稀缺资源产业制高点为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对石墨等非金属矿产实施绿色开发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中国石墨城。加快勘探步伐,从严掌控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集成高新技术,依托专业园区,建设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综合利用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产业集群,形成包括开采、粗选、精选、粗加工、精深加工、终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国内、国际市场的强势品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排污治理和尾矿综合利用。近期规划建设27个项目,总投资130.1亿元。
(二十二)系统开发水气矿产。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地下矿泉水资源,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尽快实现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把五大连池等地建成知名的地下矿泉水产业基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矿泉水深加工生产线,研发功能性等中高端矿泉水。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把五大连池等品牌培育成世界冷泉和寒地功能性饮品知名品牌,提高国内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近期规划建设7个项目,总投资56.7亿元。
(二十三)集中力量建设接替产业集聚区。发挥各城镇及区域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引导林区产业向各城镇和园区集聚。完善设施,适度扩区,争取一批园区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培育和建设大兴安岭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区、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爱辉对俄进出口加工集聚区、伊春生态产业集聚区、鹤岗接替产业集聚区、铁力产业集聚区、嘉荫边境经济合作园区、龙江森工现代木业加工园区、九三经济开发区、宝泉岭经济开发区,形成林区接替产业园区体系。
四、优化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加快林区城镇化进程
(二十四)调整撤并林场(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稳妥推进林场(所)撤并,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改善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到2020年,撤并林场(所)230个。
(二十五)统筹推进林场(所)调整撤并。林场(所)调整撤并要与林区的中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棚户区改造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林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转型,形成布局合理、集聚发展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二十六)优化林区城镇布局。统筹林区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林区城镇体系。做大做强加格达奇、伊春、黑河等3个中心城市,以其完善的城市功能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引领林区经济转型。做特做优漠河、塔河、呼中、铁力、嫩江、五大连池、北安等县级小城市,以其资源禀赋和优良环境吸引林区产业和人口聚集。做活做实新林、孙吴、通河等中心镇,为林场(所)撤并和妥善安置职工辟建文明家园。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七)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经过10年的建设,形成林区与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市以及与俄罗斯、蒙古贯通的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到2020年,林区内部道路的通达性和外部联系的通畅性得到明显改善,制约交通瓶颈基本消除。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基本满足林区生产生活发展的需求。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场布局和支线航空网络。
(二十八)加快形成公路运输通道。重点建设林区通场公路、防火和专用通道,提高林区路网的养护等级。推进高等级公路、重点旅游景区公路和进出口通道及资源运输通道建设,形成上连省道、外连周边市(地)、覆盖林区的公路交通网络。近期建设鹤哈高速鹤岗经伊春至绥化段、加绥高速加格达奇经嫩江、五大连池至北安段和伊春至北安、伊春至嘉荫等高速公路。建设国省干线漠河机场至北极村、京加公路白桦至嫩江段、鹤岗至名山、嫩江至黑河、加格达奇至黑河、加格达奇至漠河、塔河至呼玛、嘉荫口岸延伸等公路。
(二十九)完善铁路运输网络。加强林区既有铁路扩能提速改造,根据资源开发和旅游、边贸发展需要,加快主要干线、后方通道及口岸铁路的改造和建设,尽快形成漠河等林区重要城镇至哈尔滨朝发夕至、夕发朝至的输送能力。启动新建铁路项目,提升林区对外运输能力和林区旅游的通达性。建设五大连池至北安、汤旺河至嘉荫、鹤北至名山、韩家园至呼玛至黑河铁路。实施滨洲线、哈佳线电化改造工程。实施富裕至漠河、佳木斯至鹤岗、滨北线、北黑线既有线扩能改造工程。规划研究新建黑河至黑宝山、莫力达瓦至讷河至五大连池、孙吴至逊克至乌伊岭、满归至古莲至洛古河、铁力至伊春铁路。
(三十)加大力度建设支线机场。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完善机场布局。加快加格达奇机场建设,尽快启动五大连池机场建设,加快黑河、漠河、伊春机场的改造升级。在部分地区研究建设通勤机场。巩固现有航线,积极向沿海城市和俄罗斯远东城市延伸。
(三十一)推进林区电网改造。加大林区电网改造力度,尽快实现林区电网纳入区域大电网统一管理运营,提高林区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改善供电的可靠性,降低电网能耗。到2015年,彻底解决林区无电区域供电问题。
(三十二)加快林区生活设施建设。强化棚户区改造力度,争取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规划区内棚户区改造任务。逐步完善给排水设施,力争用2至3年时间,解决饮水供给不足和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林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施林区集中供热工程,在中心城市和部分小城市(镇)建设一批热电联产和生物质能源项目,逐步使林区城镇由独立供热向集中供热转变。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垃圾收集及清运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公用设施。
(三十三)改善森林管护和保护设施。大幅提高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防火公路密度达到每公顷5米。加强有害生物防治设施建设,提高林业灾害的预防和除治能力,加强林业管护设施建设。优化调整木材检查站布局,对现有木材检查站进行维修、改建和调整。加大现代高新技术设备投入,配齐执法装备。开展监测技术研究,建立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库,形成较完整的森林资源及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文明的新林区
(三十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构建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促进林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于完成政企分开改革的林区,将林区企业职工和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林区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加大林区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力度,保证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三十五)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努力降低失业率。
(三十六)逐步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林区各类学校危旧房改造,建立健全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林区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三十七)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素质优良的卫生队伍,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起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制接轨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三十八)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现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依托大小兴安岭林区特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地域文化。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促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七、推进改革和开放,实现国有林区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九)稳步推进改革。把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实施《规划》的重要保障,突破体制障碍、突破条块分割、突破部门利益、突破陈规旧习,在国家的支持下,多渠道消化改革成本,确保实现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同时,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改革力度、推进速度与企业和职工承受度高度统一,保证现有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保证林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保证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改革步骤及配套措施,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最终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衔接、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顺利实现“三分开”。针对各林区不同的区情特点,按照最大限度解放林区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多元化的改革探索,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采取“三步走”的方式推进林区管理体制改革。2011年至2012年为多元探索阶段,各林区按照三种模式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2013年至2014年为总结提高阶段,总结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集中力量探讨解决难点问题的政策措施,为实现“三分开”(行政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和企业经营分开)扫清障碍、奠定基础。2015年为改革到位阶段,在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林区人民受益、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规划》区域内林区彻底实现“三分开”。初步构建起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包容性增长要求的林区管理体制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
(四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对俄开放和对俄多领域合作,加强口岸与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我省林区产业升级和外向型林区经济的发展,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技术、设备、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采取股权投资、企业重组、带资承包、有偿利用、参与建设等形式,开展对俄林业合作,提升对俄森林采伐、木材精深加工、林纸一体化和劳务输出等合作层次。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合作重点项目。利用口岸通道,依托资源型、出口加工型等省内外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中俄综合加工园区、特色加工园区、物流经贸园区、旅游基地等园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