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力热力工业。推进电力行业节能。一是继续调整电力产能结构。进一步提高济南电网受电比重。配合省内第一个交流特高压变电站(济南特高压变电站)及其500千伏送出线路的建设,积极接纳区外来电。大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低效小火电机组,改善机组构成。二是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实施以降低厂用电率、降低供电标准煤耗、减少输配(送)系统网损率为重点的节能改造工程。强化热电行业节能。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结合城镇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城镇用热,对工业园区、用热量大的工业企业及建筑物密集、有合理热负荷需求的地方实行集中供热。按照热负荷需求合理配置供热能力,优先使用黄台电厂、华电章丘电厂大型供热机组实施集中供热。随着社会发展,将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逐步由市区向经济发展较快城镇推进。加快技术改造,减少能量损失,提高能源效率。开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示范,对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热电厂、热源厂进行技术改造。对供热管网进行优化供热布局改造,加快供热汽改水改造,提高供热效率,降低管网供热损失。充分利用大型高耗能企业余热。将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余热回收利用纳入全市供热总体规划,优先利用企业余热进行供热,减少一次能源消耗。
3.石油加工工业。石油炼制提高装置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优化操作,降低加工损失。以洁净煤、高硫石油焦替代燃料油(轻油),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和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加热炉富氧燃烧、高效燃烧器及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落后电机等设备。
4.化工工业。一是控制高耗能化工产业总量。“十二五”期间,不再扩大合成氨、烧碱的生产能力。鼓励发展能源消耗水平不高、“三废”产生量少的新领域精细化工。二是淘汰技术水平不高、装备简陋、管理粗放的小化工企业。停止新建煤制气、电解制氢等高能耗生产装置,烧碱采用离子膜法氯碱生产技术。三是对反应、换热、分离、干燥等关键过程,推广采用先进的节能工艺技术、催化技术及节能高效的合成反应器,减少反应步骤,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加快反应速度,减少副反应,提高总收率。
5.建材工业。一是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部淘汰水泥机立窑、土石灰窑,按照规定期限淘汰落后水泥磨机。加快发展节能、安全、环保型新型建筑材料。二是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干拌预混砂浆,加强散装水泥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散装率。三是加强水泥厂电气和余热节能。从电网开始,在供、配、用电各环节上挖掘节电潜力,加强低温废气和窑体余热的综合利用。
6.机械工业。组织合理分工,实现大型铸、锻件专业化生产,对现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在铸造业推广冲天炉节能技术、中频感应电炉谐波治理技术,应用CAD设计,推广精密铸造,降低废品率。在锻造业推广应用锻造加热炉节能技术和高效电液锤技术。在热处理业推广降低热处理炉热损技术、余热回收技术和热处理炉计算机控制及群控技术。焊接与切割业推广应用逆变焊机、激光焊接技术、等离子切割技术和激光切割技术。机加工业实现龙门刨床节能改造和电动机改接降压运行节能技术,研发应用低能耗智能化绿色机床。
(二)建筑节能。
1.新建建筑节能。“十二五”期间,全市市区和县城所在地、建制镇规划区所有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节能标准进行建设。对所有新建建筑,一是按照节能标准严格把好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现场监管、验收备案等关口,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二是商品房供热系统必须达到按热计量收费的条件,并按有关规定同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三是在新区建设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适宜地区积极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建立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和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加快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推进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和供暖,开展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相结合的试点工程示范。四是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供热制冷、照明等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广节能利废建材和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和相关国家标准的新型墙材。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外墙与屋面复合材料,绿化遮阳、通风散热和变形储热技术,采用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太阳能控制玻璃,低导热率的间隔条以及断桥、复合、加设空腔等技术,限制玻璃幕墙的使用。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98%以上。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市继续贯彻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加大既有建筑墙体围护结构改造和采暖、空调等技术改造工作。一是对现有公共建筑、宾馆、饭店、大型商场等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推广智能化控制、变频装置、新风装置、冰蓄冷装置等,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节能技术、地热源泵节能技术,提高各类建筑整体用能效率。到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公益性建筑楼群、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其供、用能系统及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率达到80%以上。二是积极推进供热体制和供热管理方式改革,加大既有建筑供热分户计量改造。“十二五”期间,供热分户计量和按热收费的建筑面积占全部集中供热面积的50%以上;全市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600万平方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