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要承担的历史性新使命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承担着中原经济区的龙头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郑州教育至少应达到三个方面要求:第一,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新要求,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郑州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确保在全省的领先位置,确保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第二,必须适应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新的战略目标,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素质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第三,必须顺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要求,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多样、便利的公共教育服务。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郑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高质量、有特色、人民满意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二)基本原则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主要负责人要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则,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决策机制,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2.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制,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3.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4.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点是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和试验,增强教育活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5.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首要任务是保证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公平,工作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资源配置要向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三)发展目标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率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把郑州建设成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学生综合素质、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人力资源强市,成为中原地区区域性教育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
2.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3.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
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民素质大幅度整体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
4.基本实现教育服务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基本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公平得到保证。办好每一所学校,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弱势群体得到特别关注,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较彻底解决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员都能及时得到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和培训。
5.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市。
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不断提高。教育在传播、创新知识,引领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设开放多元、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适合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
6.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机制、办学体制、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教师队伍管理等机制体制改革,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活力,建设充满活力、适应郑州教育快速、协调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
四、发展任务
(一)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坚持分步规划,分类推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差距明显缩小。
1.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到201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逐步提高覆盖率。强化政府职责,把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园形式多样的办园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学前教育经常性经费保障机制,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资金。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各级政府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末,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60%,保证每个乡镇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