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产权宣传纳入全市普法教育计划,把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列为科普等有关活动的重要内容,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新闻媒体开设知识产权宣传专题栏目,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五进入”活动以及以知识产权知识为主的“知识产权郑州行”活动。继续在全市乡、村、社区、重点企业建设“知识产权”科普书屋。扩大知识产权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试点的范围,在中小学普及知识产权教育。支持在高等院校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开展大、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知识产权意识。
(六)办好两件大事为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全市知识产权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要办好两件大事:
1.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
为引领全国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郑州市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创意园区。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建设。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使之尽快形成“一区一中心三园和多个集群”,即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研发设计企业总部集聚区,创意产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河南科技园、创意设计园、文化创意园,多个有特色的创意设计集群。搭建“两大平台”,即国家知识产权设计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知识产权创意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提高园区的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促进园区与郑州市产业的融合,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区,为郑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2.建设郑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
以“懂知识产权法律、懂科技知识、懂企业管理、懂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依托在郑高校或设置专门场所,建立服务全市、辐射全省的郑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着力解决全市知识产权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资源相对分散、知识产权专业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知识产权培训的比重达到70%以上。实行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企业四结合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增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建立与“郑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相配套的“郑州市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争取启动郑州市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项目规划,解决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建设“郑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远程网”,采取集中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大规模地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以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郑州都市区为目标,通过制定综合性、全局性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知识产权地方性政策法规,促进知识产权与郑州市经济、社会、科技、贸易的结合,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必须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深化企业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制度改革,将知识产权实施效益状况纳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认定的重要依据;将获得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和规范发明创造激励机制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激励技术创新,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对在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进一步落实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合理界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促进鼓励发明创造的产权化和产业化,拓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渠道。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适时研究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配套政策。
(二)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各级财政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转化及工作经费等的投入要有大幅度增长,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知识产权研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入体系。对于自主研发并取得重大成效的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对已授权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者给予资助,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软件和其它各类作品的版权、地理标志产品、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申报、登记和认定,以及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等给以政策支持。继续开展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优势企业培育工作的财政支持,并不断扩大资金规模。充分发挥企业对知识产权发展投入的主体作用,市级以上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加大知识产权激励与保护的投入,真正把掌握核心知识产权技术作为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降低资源消耗的重要举措。鼓励和引导外资、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展知识产权研发和产业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