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调整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重点,加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力度。到2015年,力争全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100家。实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的复验审核制度,强化对优势企业优势区域的监管和支持。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与各类试点示范工作的衔接。
3.产业集聚区建设知识产权推进工程。
加强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优化引进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发展环境,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引导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施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拥有核心专利;培育产业集聚区内知名品牌,发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集聚效应;推进集体商标注册,实施标准化战略。根据其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建立专利池、技术创新联盟或知识产权联盟,促成集成创新。适应产业集聚发展需要,创建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集聚区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产业集聚区培育工作。
4.知识产权强县工程。
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引导,以植物新品种权和专利权为重点,积极促进优质植物种质资源、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重要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利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建设。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实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培育工程,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知识产权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到2015年,有4个县(市)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行列。
5.品牌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品牌建设资金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培育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对涉及并购、重组、破产、商标转让和许可等事项的,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力度,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扩大知识产权品牌建设资金扶持范围,注重品牌建设资金扶持政策与专利资金扶持政策的衔接,提高知识产权政策扶持基金的使用效率。
6.技术标准培植工程。
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标准化工作体系,设立标准化专项资金,实施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的骨干企业。
7.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整合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立涵盖不同产业特别是重点产业领域、涉及不同类别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不同环节的数据库。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和社会公众有效利用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提高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的利用效率。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
8.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
把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战略发展规划,以实施郑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为抓手,加大对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相关制度,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立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直接对话通道,顺畅反映并吸纳他们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机制,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才到企业兼职。
9.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