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重点发展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及系统、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及逆变器、薄膜太阳能、聚光式太阳能及跟踪器等光伏产业,风电机组、叶片、塔架、机罩、电缆、传动轴、控制系统等风电产业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环境微生物,专用药剂和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环境监测等环保装备产业;稀土深加工产品,高档功能陶瓷材料、陶瓷耐火制品,高档合成树脂及新型环保型涂料、油田化学品及高效助剂,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提升高档电力、光缆等特种高端线缆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品牌效应。
锡山区: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育种、生物兽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等生物农业产业;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功能性高分子与精细化学品材料,新型合金钢、先进不锈钢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与新型显示产业。提升轨道交通等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和电动车等传统产业。
惠山区:主要发展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变压器(变电站)以及控制装置等关键配套件风电产业和核电装备等新能源产业;板材、有色金属与铝型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特种冶金新材料产业;生物试剂、生物医药CRO/CMO、现代数网医疗保健及健康生命服务等生物医药产业。
滨湖区:重点发展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产业;生物制药研发、生命科学、生物试剂、精密医疗仪器、生物酶工程等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设计、多功能传感器和SoC(片上集成系统)芯片等物联网产业。提升汽车零部件和交通道路机械等传统产业。
新区:重点发展微纳传感器与物联网核心部件生产装备、传感器模组等产业;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超大规模IC芯片集成电路等微电子产业;10G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15GW/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高效太阳能薄膜电池、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晶硅电池、大面积超薄硅片、多晶硅电池和组件封装以及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设备等光伏新能源产业;生物信息、生命传感器、创新生物医药制剂、生物治疗与康健服务、关键物种与关键酶等生物医药产业;航空产业和环保产业。提升机光电机械制造和交通装备产业。
中心城区: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信息资源优势,鼓励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在中心城区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发展“总部经济”等与城市化相适应的都市型工业;南长区重点发展感知节点高端制造、物联网产品展示、商务谈判和展示展销等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广产业;北塘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与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二)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之路,重点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
1.建设4个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以无锡传感网创新集聚区、无锡传感网产业集聚区、江阴传感网产业集聚区、滨湖传感网产业集聚区、南长传感网产业集聚区等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传感网产业基地。以江阴低碳产业集聚区、宜兴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惠山风电产业集聚区、无锡光伏产业集聚区、锡山电驱动交通产业集聚区等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宜兴环保产业集聚区和江阴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聚区等2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滨湖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聚区等2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微电子产业基地。
2.建设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以江阴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惠山生命科技产业集聚区、马山生命科学研发集聚区、新区生命科技产业集聚区、锡山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等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生物产业基地。以江阴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宜兴陶瓷产业集聚区、宜兴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锡山功能高分子和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锡山新型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惠山管(带)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惠山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惠山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区、惠山金属结构和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无锡航空产业集聚区、北塘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等11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新材料和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3.建设14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江阴的风电、光伏、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宜兴的非金属材料、电线电缆,锡山的电动(汽)车、轨道交通,惠山的冶金新材料、风电,新区的太阳能光伏、微电子、机光电,滨湖的生命科学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三)整合改造工业园区。
以无锡城市发展战略和组团分区规划为基础,按照功能协调、空间临近、产业关联、分类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园区区位、产业基础、用地潜力以及地方发展意愿等因素,“十二五”期间将全市的工业园区按照重点发展、培育提升和调整整合三类进行改造。对整合改造后的园区,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产业链型、集中供能型、集中治污型、废弃物资源化型生态工业园区。
1.重点发展园区。把4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开发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主要空间载体,通过重点发展园区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周边工业区的产业升级。针对重点发展园区,优先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吸引产业链中带动性强的关键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以重点园区为“龙头”、周边园区为配套的产业集聚区。
2.培育提升园区。针对30个具有一定特色、发展前景较好、具备空间发展条件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安排大型工业项目进驻,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吸引与园区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进驻,努力形成配套特色工业园区。
3.调整整合园区。对江阴的澄江,宜兴的太华、锡山的东亭,滨湖的黄金湾,崇安的广益、北塘的黄巷工业园等6个园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整合,采取进一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强化园区综合管理,促进产业更新和技术升级,引导园区发展与邻近重点园区的产业发展配套协作。
4.储备发展区。为将来工业园区发展、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预留的成片可建设用地。
第五节 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程
(一)加强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过程的信息化改造。加快研发设计信息化,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技术和嵌入式软件、专用芯片融入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优化研发设计手段,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促进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加快生产控制信息化,积极推进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柔性制造(FMS)等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生产控制的智能化、精准化,促进精益化生产;加快经营管理信息化,重点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供应链管理(SCM)等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加快采购营销信息化,推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广在线交易、电子支付及物流的一体化集成,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采购和营销效率。
(二)促进企业、行业、园区层面的“两化融合”。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选择示范效应明显的行业龙头和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进行信息技术改造的核心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点,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广大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重点行业为主体,鼓励各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搭建行业信息化平台,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推广信息技术在行业门类的深入应用。以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具有产业集群特色的信息化平台,编制园区内企业信息建设指南和服务标准,加大工业园区数字化建设力度。
(三)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及示范工程。在工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共性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及示范工程。重点支持以工业软件及嵌入式系统开发、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第三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主的“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和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工业软件振兴、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数字化示范园区引导、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电子商务扶持引导、政府监管服务信息化和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等重点专项工程,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整体性解决方案,促使信息化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快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使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工业新阶段。
第六节 实施区域联动发展工程
(一)大力提升工业国际化水平。加快融入世界、接轨国际的步伐,高质量高水平吸收外资。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循环型工业项目,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物流中心等总部机构;鼓励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与引进海归等优秀人才的结合,实现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人才的本地化,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和本土企业的配套能力。优化提升工业出口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创建出口品牌、培育新兴产业出口基地等。鼓励自营生产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并购国外品牌、引进国外技术和领军型人才等,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一批精通和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企业和人才,提升应对贸易摩擦、全球化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树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以及江苏实施沿沪宁线、沿长江发展战略的契机,实施跨江互动发展,加强与苏中苏北等城市建立战略性经济技术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承接上海的信息、技术、金融等优质资源,借助上海的国际贸易、航运等功能,加快接轨上海经济步伐。根据国家明确无锡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实施工业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三)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利用境内外资源投资、设立并购境内外研发机构,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支持产能过剩、资源短缺行业和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机械、石化、冶金等企业,通过组建跨区域集团、企业协作配套、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实施产业转移,建立境内外生产加工基地,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规避贸易风险。支持企业以并购、租赁等方式到国外开拓市场,带动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帮助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工贸企业和著名品牌。
(四)推动各种企业类型间的全面合作。促进无锡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大型上市公司等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央企的沟通联系,积极做好项目落地对接与企业开工建设的协调服务。逐步扩大国防科技工业投资领域,以军工科技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带动、配套园区建设、核心人才引进为突破,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民用产业,实现军民融合跨越发展。
第七节 实施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创业富民工程
(一)优化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门槛,为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提供政策保障。简化办事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为民营及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行政服务。建立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缓解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融资担保制约,完善政银企保合作体系,深入推进银企授信,提高授信面和授信额度。至2015年,力争年授信企业突破3000家(次),年授信金额突破2000亿元;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力争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每年增长20%以上,达150亿元;担保机构年末担保余额每年增长20%,达600亿元,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
(二)打造“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加快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地服务功能,为初创企业提供政务代理、创业策划等多方面服务,充分发挥小企业成长“摇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小企业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千家初创型企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全国行业排头兵”和百亿企业后备梯队,打造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放大“530”品牌效应,重点遴选一批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530”项目,促进落户无锡的“530”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
(三)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健全以无锡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龙头、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主干、各社会化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创业培育平台、融资担保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对外拓展平台、咨询培训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引导公共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功能、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建立中小企业监测统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有关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运行监测、风险防范和市场预警机制。
第八节 实施企业内涵提升工程
(一)深化制度改革培育现代企业。以全面提高企业法定代表人素质、资本运营能力、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促进投资主体及股权设置的多元化。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具备条件的企业逐步改制为多元股东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二)强化资本运营培育规模企业。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按照“优选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动态优化上市后备企业队伍,分步实施,梯次发展,通过资本上市做优、做大、做强。鼓励已上市企业借助境内外资本市场,实施增发新股、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再融资,扩大产能。“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65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00家以上,巩固和提升“无锡板块”的品牌和地位。鼓励以汽车、机械制造、冶金、纺织、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及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群体,实现大中小企业集团化、专业化优势互补。鼓励产业链上各企业间联合协作,推进企业从产品原材料采购、生产品种、销售价格及区域、研发、检测设备、信息共享、物流等方面进行协作。
(三)加强现代化管理培育卓越企业。借鉴和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规范标准和管理模式,注重培育和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指导企业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实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推行“首席质量官(CQO)”制度,到2015年,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的企业累计达3500家;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15家。
(四)履行社会责任培育诚信企业。完善全市企业信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记录、披露和使用制度;创新企业信用监管方式,提高企业信用监管水平,建设一个覆盖全市的企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倡导企业信用自律,提升企业自觉履行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和守法经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职业道德等社会责任的意识。
第九节 实施高端人才支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