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经信委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经信委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锡政办发〔2011〕225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经信委、发改委《无锡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无锡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2011年9月)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无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是无锡加快转型发展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经济抢抓机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根据国家工信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5年。5年间,我市始终以体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重重困难、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工业发展水平跃上历史新平台。

  (一)工业总量实现翻番。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51.3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8倍,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21家,比2005年增加2593家,完成现价产值12958.5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27倍。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集团23家,比2005年末增加12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3家,累计达到65家。201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税1163.5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4倍,年均增长19.1%,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现价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实现了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无锡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联网、新能源、IT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长足发展。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值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无锡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并获批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795.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71%,比“十五”期末提高12.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5年间,机械、纺织、电子、冶金、石化5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6.6%、19%、11.7%、23.5%和9.7%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36.8%、12%、11.3%、22.4%和9.3%,代表先进制造业方向的机械和电子产业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近5成;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2010年全市物联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微电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103.7亿元。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5年间,无锡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5亿元,是“十五”时期完成总额的2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已超过76.4%,设备投资占技改投资比重超过75%。

  (三)自主创新优势凸显。“十一五”期间,无锡工业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到2010年,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接近主要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水平。科技进步对工业贡献率达到55%,较“十五”期末增加5个百分点。全市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各级各类的研发机构,建成的“三站两中心”累计超过600家。5年间,全市企业专利批准数累计达到4.6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提高到20.4%,比“十五”期末增长了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10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品牌728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92个,是2005年的22.8倍。由无锡企业担纲的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达24家,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四)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加快推进布局调整,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影响城市道路及景观建设”和“严重污染内河水环境和城区大气环境且难以治理”的两类工业企业以及市区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产性企业实施“退城进园”、“退城出市”,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45家,新进工业集中区企业7169家,置换土地2.66万亩,其中,市区116家重点“退城进园”及“退城出市”企业置换出土地1.09万亩,工业向园区集中置换出土地1.57万亩。乡镇工业集中度达85.8%,比2005年底提高19.2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逐步成为无锡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6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6.25%,比“十五”期末提高5.16个百分点;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建成省级以上产业集群5个,省级产业集聚示范区2个。

  (五)节能降耗实现预期。2010年,无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24吨标煤,万元GDP能耗水平为0.736吨标煤(预计),完成了“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刚性任务,单位GDP能耗在全国、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化工、小钢铁、小印染、小水泥、小电镀等“五小”企业关闭和高消耗、高危险、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1996家(其中小化工企业1431家),整改788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156家,全面拆除水泥机立窑32台;淘汰落后用能设备7000多台套;组织实施重点节能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459个。

  (六)民营经济发展健康。“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推进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着力打造了创业培育、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对外拓展、咨询培训、社会服务等六大服务平台,全市民营经济朝着组织结构现代化、发展布局集约化、增长方式科技化方向快速迈进,企业规模、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贡献份额在全省领先。201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630.4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57倍,年均增长20.74%,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底的50.4%提高到2010年的63.7%,年均提高2.66个百分点;民营注册资本总量从2005年的1528.14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53.31亿元,年均增加545亿元,年均增幅为27.72%;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突破210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80多万人;上缴税收达到453.92亿元,年均增长18.38%。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无锡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仍不尽合理,多数行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大型成套装备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土地空间严重不足,园区与园区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补和联动不足。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不够高,依赖资源外延发展的增长模式尚未得到扭转,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偏低,节能降耗压力巨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进程还不够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够强,工业原创技术研发能力不高,许多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和重要基础件还依赖进口。四是单体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高、核心力强、带动性好、行业领先的骨干龙头企业较少。五是企业家和经营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根本建立,家族制管理模式较为普遍等等。这些都亟待在今后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将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突破,国际资本和技术将深度转移,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将更加突出,全球需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加深,工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二是我国进入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和国家发展传感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启动,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和宁杭城际铁路的建成,上海国际性中心功能的增强,将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为无锡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无锡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民生福址的提升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决胜期,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关领域配套能力的增加、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优势企业,为无锡工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工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机遇。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无锡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一是世界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一些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困难,国内先进城市的竞相发展,对无锡工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压力;三是我市土地、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制约着无锡工业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走转型发展的道路,着力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质的飞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后工业化先进城市为标杆,围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以赴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工业经济战略转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全面提升企业家与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创业中的突出作用,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初步构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内源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融合发展、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资源节约、效益提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为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现代化,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服务型制造业为延伸,大力发展现代产业群,完善优化产业支持体系、环境体系,把无锡创建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创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顺应经济知识化、全球化趋势,顺应消费者需求升级要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无锡创建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

  --创建全国高端产业制造集聚区。依托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提高绿色制造、低碳制造水平,把无锡创建成为全国高端产业制造集聚区。

  --创建全国“两化融合”模范区。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水平,把无锡创建成为全国“两化融合”模范区。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量规模明显扩张。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达56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突破25000亿元。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00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3至4家、超50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100亿元企业30家以上。

  (二)结构质量明显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至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5%、提高10个百分点,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双倍增”,实现产值1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工业利税实现倍增。“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工业经济增速水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三)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大部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的前列。至2015年,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市级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350家、100家;企业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国际知名品牌拥有量显著增加,其中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0件,江苏省名牌产品达到300个,江苏省著名商标达到48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52%以上。

  (四)节能降耗明显进步。工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工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制造业深入推进,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确保实现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降耗考核目标,至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588吨标准煤左右、“十二五”期间下降20%,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年均下降7%,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年均下降4%,万元GDP二氧化碳(CO2)排放强度削减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新建6个工业生态示范区、3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00家清洁生产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五)集约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产业集群化特征更趋明显,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工业要素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至2015年,全部工业亩均投资强度335万元、年均增长3%,亩均产出强度340万元、年均增长3%,乡镇工业集中度达到92%,全市形成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特色产业基地(园区)、20个省级以上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工业百强企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进一步增大。

第三章 发展重点

第一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明确重点方向、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深化国际合作,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推进机制,以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以应用促进技术突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物联网(传感网)产业。发展传感器、传感网络节点、核心控制芯片及嵌入式芯片、通信技术与产品、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软件、传感网示范应用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多领域的示范应用。着力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到2015年期末,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确立无锡在物联网技术、标准、产业化和应用等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二)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等五大产业领域。光伏产业领域,重点支持高效太阳能薄膜电池、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晶硅电池、大面积超薄硅片、多晶硅电池和组件以及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设备等。风电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大功率风电整机制造及发电机、回转支承、叶片、控制装置、高速齿轮箱等紧缺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技术和产品。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客车、电动车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培育无锡整车品牌。生物质能领域,重点突破发酵技术加工转化粮食生产、农作物秸杆利用,发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石油替代产业。到2015年期末,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国际级的规模大、水平高、核心竞争能力强、配套齐全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三)节能环保产业。以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保监测装备、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国产化进程,积极打造高效节能型锅炉、内燃机、压缩机、电工电器研发生产基地。到2015年期末,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努力构建国际领先的节能环保生产配套体系和发展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