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规模为28000公里。
进一步加强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力度,主要省际通道、重要经济区的过境路段、部分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主要港口、机场、铁路枢纽通道达一级公路标准,建制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结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加强断头路、循环路及农、林、渔场公路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通自然村公路建设,打造安全舒适、畅洁绿美的170000公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网。
进一步创新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国省道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实施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坚持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养护相结合,全面提高路网服务水平。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和养护资金,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有路必养”。
(三)着力整合资源,构筑综合枢纽。以“大交通”理念科学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集约有效利用通道资源,着力强化枢纽衔接,充分发挥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全面提升湖北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以武汉、宜昌、襄阳、荆州、黄石、十堰、恩施等7个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相互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点支持中心城市、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轨道沿线市县及主要机场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支持与铁路货站、港口、物流园区等衔接的货运枢纽的建设,大力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努力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
(四)着力培育市场,发展现代物流。引进、培育和壮大10家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建成武汉新港物流园区、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鄂西北物流基地等10大物流示范基地;培育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物流市场主体,引领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推进全省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建设“交通物联网”。做大做强邮政快递物流,加快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及集装箱、江海直达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推动甩挂运输发展。
(五)着力转变方式,发展低碳交通。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力争营运车辆综合单耗下降10%,营运船舶燃油单耗下降1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0%。充分发挥水运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加强交通运输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提高车辆的安全、节能环保准入标准。强化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引导私人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