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大通道。重点推进长江中游航道治理,力争武汉军山大桥以下航道维护水深达到6米,宜昌至武汉军山大桥段航道维护水深达到4.5米;加强汉江航道整治,加快汉江梯级开发,大幅提升航道通过能力;打通江汉运河,建成连接长江汉江经济带、环绕江汉平原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继续推进清江、长江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航道的建设。推进航道养护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坚持分类养护,以高等级航道、运量较大航道、跨省航道为重点,全面提高航道养护和应急保通能力。
--建设大港口。优化港口布局,完善港口功能,扩展港口腹地,加快内河主要港口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集装箱、大宗散货等专业化泊位。武汉新港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25万标箱,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0万标箱。基本建成以武汉新港为龙头,以宜昌三峡物流中心、鄂东组合港、荆江组合港为支撑的现代港口群,继续推进襄阳等其他重要港口的建设。
--发展大运能。重点加快长江干线、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工作,加快发展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大型化、专业化运输船舶。全省船舶运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货船平均吨位达到1300载重吨以上,力争从事集装箱等特种货物运输的专业化船舶、干散货江海直达船舶运力达到450万载重吨。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船型标准化、大型化、环保化、专业化。
--培育大企业。培育一批运力规模达到10万载重吨以上的骨干航运企业和4家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港口企业,推动港航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航运市场主体竞争力明显提升。
--完善大枢纽。重点推进规模化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沿江铁路、公路、过江通道等集疏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武汉、宜昌、黄石、荆州、襄阳为重点,以高等级公路、高等级航道和铁路为主力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
--构建大物流。阳逻港保税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形成临港工业区、港口物流园区、仓储保税区、加工包装区等多元综合体,构建中西部地区通江达海、走向世界的现代物流基地。宜昌云池、荆州盐卡、黄石棋盘州等主要港区的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集聚大产业。促进中石化80万吨乙烯、武钢200万吨钢材深加工、三峡1000万吨涂镀板等一批大项目向沿江集聚,形成石化、冶金、建材、化工、汽车工业等有序布局的沿江经济走廊。
--保障大安全。加大内河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力度,完善危险品安全检测手段,完成1000艘老旧客渡船更新改造,建立健全“一江十六湖”重点水域搜救体系,确保水上安全平稳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