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使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真正得到发挥。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以纺织服装、家电、食品饮料、建材等产业集聚专业镇(区)为重点,加强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化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增强企业竞争力。纺织服装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要着重抓品牌建设,抓上档次产品,抓重点技术研发。家电产业要加快变频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在空调产品中的应用,使空调器向节能、超静、健康型发展;发展模糊控制、环保、健康等多功能的电冰箱;发展网络家电产品。食品饮料产业要积极利用生物工程、微胶囊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微波杀菌、超高温瞬时杀菌、无菌包装等技术,改造提高食品的加工和包装保鲜工艺。
促进建材、造纸等资源依赖型、环保限制型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材产业要实施“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材业三业联动”战略,做大做强建材产业链,重点抓好陶瓷、水泥、玻璃三大行业。一是建立以佛山为中心区的陶瓷产业经济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发展商贸、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业,努力把广东建成世界陶瓷制造中心;二是推动全省水泥产业技术结构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线,加快建设粤北、粤西、粤东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做好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尤其是西江沿岸50公里范围内石灰石资源的找矿和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削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立窑水泥生产能力,重点关停地处城镇规划区内、风景名胜区内的水泥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三是大力发展性能优良的高端玻璃产品,在珠三角玻璃产业聚集区培育更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区位聚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四是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污染治理的有关标准,做好矿山资源管理工作,关闭无序乱采乱挖的矿山,鼓励建材企业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城市生活垃圾、废燃料、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发展“绿色建材”,以降低环境负荷。造纸产业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国际十大纸业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珠江三角洲纸及纸板基地、湛江和广东东北部纸浆和林业基地、东莞和深圳纸制品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尽快启动湛江70万吨/年漂白木浆项目及林业基地建设工程;改造提升肇庆鼎丰纸业有限公司现有木浆生产规模,实施50万吨纸浆及林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现有木浆项目和林业基地配套工程建设;在粤北、粤东地区建设1-2个木(竹)制浆造纸项目及林(竹)基地;采用新技术和设备,实施清洁生产、节水、节能,综合利用资源,消减环境污染。
六、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要从战略的高度促进产业集群的建设,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优化产业链结构,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要从目前主要以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加工组装环节为主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目标。要狠抓产业集群治理,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要将龙头企业的管理和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将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促进人才、资金、物流、营销、研发、配套在产业集聚区的高度集中,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培训、市场开拓、融资等多方面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同时打造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
七、促进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重点支持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真正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实用技术开发为重点,同时争取在重大技术上的点的突破;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跨国公司在广东实现R&D的本地化;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集聚区为基地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解决支柱产业以及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制造和产业化为重点,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招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狠抓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重点支持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产业关联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作为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支持主要内容,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精做强做大。支持振兴装备工业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项目。支持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包括资源型合作、生产型合作、科技型合作类项目。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示范性改造项目,以及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骨干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八、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争创世界名牌。贯彻落实《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及有关配套文件,出台《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工业类)》,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努力培育一批扎根本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名牌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产业内以及产业之间的重组,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名牌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实施资本运作,加快产品扩张和资本扩张的力度,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程度。运用名牌的影响力,建立我省的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
九、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研究制定各种政策,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拓宽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渠道,引导和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转移到东西两翼和山区,腾出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工业和高投入、高附加值出口加工业。东西两翼和山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既有选择地承接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和辐射,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原有的基础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在产业发展上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化水平。
十、提高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水平,增创外向型经济新优势
抓住当前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从主要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重点接纳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技术附加值高、资本密集度大的产品领域争取与国外企业更多的合作,在发展总量规模的同时,提升产业技术优势;在继续接纳港台地区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强接纳日本、欧美跨国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使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和企业到我省落户,从而辐射和带动我省工业的发展;从仅仅接纳国际产业转移转变到既接纳生产转移、又争取接纳技术开发能力和营销机构的转移。争取与国外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实现双向流动,由目前的“垂直型分工”转变为“水平型合作”,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中寻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建立产业安全监测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产业安全监测工作,监测分析国外技术壁垒、贸易措施等政策变化和最新标准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进出口因素对我省产业竞争力造成影响。监测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对省内产业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构筑产业安全保护防线,增强抗风险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消除工业发展的人才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