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目标。
1、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以上。
2、孕产妇死亡率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10%。
3、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10%。
4、加强乡镇级卫生人力的配置,具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占10%以上,专科以上学历的护士达5%以上。至2005年,所有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以上技术资格。
5、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吸收一批高技术人才,高、中级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35%以上,市级医院达到45%以上。
6、开展多元化卫生服务,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乡镇卫生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7、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并完善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
8、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网”建设,强化救助网,建立具备现代化设施的市“120”急救中心,加快信息网的建设,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9、巩固无偿献血成果,公民无偿献血能满足90%临床用血。
10、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
(三)主要策略与措施。
1、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⑴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企业、部队、个人以及社会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均纳入本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管理。
⑵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各项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大型医疗卫生设备等卫生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严格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依法行使卫生行政职责。
2、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原则是: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
⑴鼓励个人、社会力量或中外合资举办高起点、高水平、具规模的专科医院。
⑵严格实行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大型高档仪器设备的申报审批制度,调整现有布局,提高使用效率。
⑶重新调整医疗机构现有床位,在规划床位配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划拨。
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组成,实现资源共享。
⑸通过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建成布局合理、服务便捷、水平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新格局。
3、改革卫生服务体系。
⑴建立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⑵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从事疾病诊治,以及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担任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⑶在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卫生机构开展特需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