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为各类人员提供教育服务的网络,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为依托,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规模。着力办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电大教育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不断扩大社会成员以不同方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开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推动学习型家庭、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引导全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好学崇教新风尚,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统筹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行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推行使用规范汉字。
第八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十一)创新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符合规律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体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书香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廉洁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强化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作用,大力培养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老师,创建一批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建立中小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三预”机制,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会规划人生和职业生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推进实施中小学德育骨干和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建设专业能力强、奉献精神好的德育骨干和班主任队伍。构建生态德育体系,探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诚信银行”和中小学德育绩效评价制度,促进德育科学发展。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着力培育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农、工、商学生实践基地。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批安全、文明、和谐、书香校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并逐步向专家型方向发展,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心理健康辅导者、就业创业指导者、勤工俭学协助者队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十二)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休系。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计划、卫生保障计划和学生艺术展演计划。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的设施、器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能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网络,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计划、卫生保障计划和艺术展演计划,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加强国防教育,注重国防观念、军事知识和纪律作风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技能训练。到2013年,全市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青少年体能素质和艺术素养明显提高。到2018年,形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完善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机制。
(二十三)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把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实行全程化设计,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推荐和就业援助等服务,实现学生就业创业从群体指导向个体指导的转变。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教材建设,让学生从步入校门开始即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建立健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多形式多渠道设立毕业生创业园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基本保障。
(二十四)建设社会资源大课堂。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形成社会育人合力。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青少年宫等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作用。各类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文化馆 (站)、图书馆、体育馆(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经常性地开展历史、传统、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将组织学生修学旅游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旅游、交通等行政部门和景区、食宿、交通等经营单位要提供优惠和便利。
建立健全联动育人机制,提升育人效果。创新学校、家庭、社区联系方式,完善联动育人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妇联密切配合,指导办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积极运用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科研单位的作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繁荣优良文化,净化育人环境。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为目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运用教育、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时代特点、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先进文化,营造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九章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二十五)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
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和学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各项改革试验。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从实际出发,以非义务教育阶段为主探索公办名校办民校、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民建公办、委托管理、兼并重组等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和支持公办职业院校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鼓励依托企业集团、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合作。
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同等的法律地位。捐资举办和出资人不要求回报的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用地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有国家规定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参照事业单位人员为民办学校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县级以上政府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办学规范的民办学校实验室、信息化、师资培训等重点项目建设,对在发展民办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举办者和学校给予奖励和表彰。依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健全民办学校监管制度和退出机制,推动民办教育发展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