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促进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快市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来我市开办本科段院校。加大对园区职业院校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增设工科专业,促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我市办学品位。

  (十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重点建设3-4所示范性职业学校,着力建设好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及清城区、清新县、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市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加强市技师学院规模建设和内涵建设。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约发展的原则,着力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职业院校成为龙头骨干学校。到2013年,建设1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3-4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3个国家级县(市)职教中心,把市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打造成为省级示范性技师学院。构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带动全市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实训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按照行业、产业类别,整合实训中心资源,构建全市职业教育实训体系,重点支持校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借助行业、企业力量,建立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区域性公共实训中心、企业实训中心、学生创业中心等实习实训平台。加快市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进度,尽快发挥其在中职、高职技能教学培养的平台作用。

  (十三)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结合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就业指导、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合力。到2013年,力争建成或引进一个以上的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

  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常态化。落实有关税收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加强舆论引导,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企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鼓励行业、企业、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指导加快职业教育的科研和教研建设,市将尽快组建职业教育研究所(室),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引进企业专家队伍,指导各校教研教学,制定科学的职教评价体系和评估体系,组织、协调、评价校企合作。

第六章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十四)进一步完善教育园区(清远大学城)规划和功能定位。

  进一步完善教育园区(清远大学城)规划和功能定位。教育园区要为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多方参与,内行制定, 科学规划,保持优势,强化特色,把教育园区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科技产业区和教育文化产业旅游区,促进高等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初步形成各院校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有时代特色的分类发展格局。

  (十五)大力引进高等院校合作办学。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加强与省内外、国外有实力的高等院校或教育集团和企业的联系,提高清远知名度。加快完善教育园区的基础建设,落实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为引进高等院校提供优越的发展平台。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强强合作”、“强项合作”,采取独立办学、联合办学、集团办学等多种形式,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引进真正具有优势的、急需的教育资源和各类高等院校,建立起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到2020年,力争在办好市教育园区现有的清职院、南华职院、岭南职院3所职业院校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并加快建设,力争办成4-6所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十六)支持市内高等院校增强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市内高等院校增强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为科学研究提供基本保障。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扶持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和学术创新团队,支持一批科技创新专项,增强高等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建立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高等学校科研和自主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大力表彰奖励科研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建立健全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聚集优势创新要素,鼓励和支持跨校、跨市、跨省、跨国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围绕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支持高等院校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发机构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参加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建设高等院校科技企业。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入实施高职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全面实施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十七)充分发挥市内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和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党委和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管理、公民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服务。鼓励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能适应多变化要求的社会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等的互补和共享。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整合高等教育、产品研发、产业开发三位一体,实现全市经济振兴。加快市实训中心建设,破除各校独建、独享教育资源的构建壁垒,突出教学、实训、科研、产业的有机结合,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就业、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体系。建立由政府、院校、行业成员参与的统一组织机构和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体系,保障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教育园区高等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法律、法规、制度、考核和政策优惠等措施,加强政府政策性引导和保障机制,使各方各项合作持续稳步发展。

  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充实高等教育资源,着力发展以专科为主,力争早日开设本科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培育科技、经济贸易、人事劳动、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工科专业比重,构建对现代产业体系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七章 建立完善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十八)推进继续教育发展。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休系,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着重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发展成人本专科教育。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和职业院校,加强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展针对职业、生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采取各种办学形式,推动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和转岗人员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鼓励有关学校整合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老年人教育学习活动中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