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
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进村(社区)入户
1、采取政府采购、文化事业单位实施、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大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培训等文化下基层活动,实现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消费全免费(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市科协、市总工会、团市委;参与单位:市财政局)。
2、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的市、县两级财政保障机制,从2011年起,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各县、区)。
3、通过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以及图书漂流活动,为农民、厂矿工人、社区居民送去科普、文艺、教育等各类图书,市、县(区)至少免费送图书10000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各县、区)。
4、市文化馆每年开展的各种类青少年公益艺术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满足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对艺术学习的需求,为青少年平等提供艺术启蒙和熏陶的机会(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
5、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快乐时光”文化广场等活动的开展,为农村、工厂、社区送文艺演出活动。市歌舞剧团每年送戏下乡、进社区不少于100场(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
6、结合“文化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世界读书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活动,把100场各类文化、科普展览送到社区、学校、厂区、田间地头,让人民群众了解文化动态、科普技艺、文化民俗,扩大人们的眼界(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科协)。
7、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四张覆盖全市的数字化文化服务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满足人民群众的新型文化需求(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参与单位:市经信局)。
(二)大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1、发挥文化单位、文化行业精神文化鼓舞人、教育人、娱乐人的特殊职能,对老年人、青少年、外来工等社会特殊群体,开展多种专项文化服务活动,推进老年人文化关爱工程、未成年人文化引导工程、外来工文化关怀工程(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参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关工委、市老龄办)。
2、全市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数字化改造,让市区和农村有线电视用户都享受数字互动电视服务(主办单位:惠州广电传媒集团,各县、区)。
3、推进深莞惠三地公共文化服务顺利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参与单位:惠州广电传媒集团,各县、区)。
(三)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
1、落实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文化场馆的日常办公及免费开放经费,保证人员工资、事业经费和重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保障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运转(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参与单位:市编办、市财政局,各县、区)。
2、推动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后勤服务社会化,推进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以及文化场馆低票价开放(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各县、区)。
3、推行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和证书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人员准入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比例(主办:市文广新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区)。
4、壮大公共文化服务辅助队伍,扩大文化志愿服务,2012年前,完成市、县(区)两级文化志愿者队伍组建工作(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各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