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二)科学设置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县级以上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扶贫标准,按照国家和我省新确定的扶贫标准测算并下达各县(市)识别规模。省正式明确我市今后十年内识别规模为40万贫困人口,市扶贫办参照省扶贫办的相关依据,并结合我市实际,将40万人口分解到8个县(市),其中行唐县9.8万人,灵寿县9.3万人,赞皇县8.3万人,平山县7万人,井陉县3万人,元氏县1.3万人,高邑县0.8万人,鹿泉市0.5万人。

  (三)规范识别程序。要统一组织,使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严格按照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等程序和民主公示要求,认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对两项制度涉及对象的申请,村民委员会要按照各自的识别指标分别进行调查核实,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经乡(镇)政府审核后,属于扶贫对象的,报县扶贫部门审批,属于农村低保对象的,报县民政部门审批。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以及县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民主评议意见、审核意见和审批结果。对已经核实的农村低保对象,县民政部门在复核时,要积极配合扶贫部门将基本有劳动能力和申请意愿的确定为扶贫对象。县、乡残联组织要主动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扶持对象中涉及残疾人内容的识别和审核,协助扶贫和民政部门落实残疾人的普惠、特惠政策。

  (四)落实扶持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要力争做到应保尽保,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扶贫对象,要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采取产业开发、扶贫异地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危房改造、扶贫经济实体股份分红、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教育免费及补助、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帮扶等形式,确保项目直接到户、实体带动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帮扶措施到户,真正使扶贫对象受益。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要提供重点帮扶。

  (五)加强动态管理。县级扶贫和民政部门,以及乡(镇)政府要分别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档案,并会同统计、残联等部门,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两项制度涉及的对象同步进行调整。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的生活情况,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已实现脱贫致富的,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意见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要适时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返贫的,要适时将其纳入扶贫对象。要在现有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