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地卫生部门采取的措施
2006年,安徽等省先后发现多例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相关地区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在做好病人救治和疾病防控的同时,立即组织专家开展病因探查。
2007年下半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并证实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可引发此类疾病。卫生部立即组织专家编写了《人感染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指南(试行)》,并于2008年初印发,指导有关地区开展病例诊治、 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加强此类疾病的监测工作,不断总结救治和防控经验,完善防治措施。
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部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并无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证据。为了指导各地切实做好此类的防治工作,卫生部门在河南、湖北两省加大了疾病监测力度,积极开展病例标本采集和病原体分离鉴定等工作。近日,专家通过掌握的证据,分析认为一种布尼亚病毒也可能引起此类疾病。目前,有关该病毒和该疾病的关系确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近期,卫生部将组织专家编写完善此类疾病的防控和医疗救治方案,进一步指导相关地区做好该疾病的预防、临床诊治、健康教育等工作,向群众普及防病知识,争取此类病例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公众预防措施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目前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并告知出现症状者及时就医。
专家指出,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