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襄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委关于创建教育兴农示范县(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六)建立科技示范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每个县(市)要选择三分之一的乡(镇)成校或部分农村初中实验实习基地或“双带”基地作为科技示范园基地。示范园区要选好项目,加快专业教师队伍、试验基地和技术推广机制建设,重点在农业新产品新项目开发、推广、试验及对人才培训上进行提高示范,带领农民致富。

  (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 1、农村职业、成人教育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 2、加强骨干专业建设,为农村培养质量高、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骨干。要结合当地产业开设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办好2一3个农类专业(重点是种植养殖专业)。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园丁工程。通过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培训基地,促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优化、能力增强,通过1-2年努力,力争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 4、实行灵活的教学、招生制度。农村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工学交替,边工作边学习,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实行模块式教学,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达到一定教育教学标准,允许学生毕业,发给相应证书。同时,改革 招生制度,在招生时间、对象、区域、年龄、分数等方面放开条件,只要学生愿意学,就可以敞开校门,鼓励学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个人兴趣、家庭条件选择专业和课程。试行综合课程班,拓宽专业面,避免过早定向,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又能学到扎实的实际技能,适应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 5、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有条件的职教中心经批准可举办综合高中,一般普通高中也可试办综合高中,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真正做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八)大力实施“大中专──乡(镇)合作计划”和 “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步伐。 “十、百、千、万”工程就是继续组织10所大中专学校与 100个村组或者乡(镇)企业联合,安排1000人次的专业课教师或专家教授开展技术成果转化推广,辐射带动上万家农户走科技致富之路。抓好这项工作,一是要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和任务;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在项目上和技术推广中进行合作;三是开展培训和技术传播,大面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按照“农忙办班短平快,农闲办班不断线”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时季节的特点和当地重点推广的科技项目,切实提高农村从业者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县(市)职教中心要联系5-10个乡镇,落实5-10个科技项目,建好5─10个基地,上挂5-10所高校。乡(镇)成校要联系5-10个村组,上好5-10个农业科技项目,上挂 5-10所高校或中专学校,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双方要签定合作协议,做到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教育兴农示范县(市)的重要意义,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把这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教委成立以罗兴才同志为组长,姚德明同志为副组长,由成教、职教、普教、督导等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教育兴农示范县(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市)党委、政府领导下,要主动与农业、科技部门配合,真正做到“三教统筹”、“农科教” 结合。市区高等院校、职业中等学校要与县(市)加强合作,每所高校、中专要联系1-2个县(市),安排2-5个科技项目,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发挥人才优势,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在教育兴农活动中建功立业。今年下半年将对部分达到条件的县(市)进行考核和评估,力争有2-3个县(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教育兴农”示范县(市),用3-5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县(市)成为“教育兴农”示范县(市)。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