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适应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劳务输出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发展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种养业为主的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载体。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抓好学校学农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和乡、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场所。
(五)建立以服务“三农”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致富骨干。县级职业学校要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实际出发,强化“育人、试验、示范、推广”的主要职能,举办以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方向的农村实用教育专业,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强与农科部门合作,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当地农村实用技术辐射源头,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培养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
巩固和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建立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网络,构建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和农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要组织农村科技“讲师团”,送科技下乡,配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生态农业开发、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培训讲座、技术指导等途径,推广农村先进实用科技,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实现科技致富。
实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统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与基础教育相互渗透,农村学校可一校挂两牌,一校多功能,日校办夜校,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开展中青年劳动者全员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县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等实际,对辖区内18至45岁的广大农民进行各种形式、内容的实用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生产和经营能力,使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并且通过落实政策和完善激励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