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工作方法
(一)搞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工作。由市国土局统一组织和部署,调动各县(区)、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和聘请有实力的技术单位,利用2003年最新版高分辨卫星影像图,结合土地遥感动态监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调查资料,对全市土地利用详查变更图进行更新,进行数字化成图、建库和各类数据的统计工作。调查更新成果涉及违反法律和规划用地的,依法处理后更新。
(二)加强专题研究。采取多部门合作、多方外协的形式来完成。注重吸纳各行业、各部门的意见,充分借助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技术含量和实用价值。
(三)进行多方案比较。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城镇经济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拟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等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各有侧重的两个或三个供选方案,并从不同角度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综合平衡后得到最优方案。
(四)搞好协调衔接。按照上下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协调衔接工作:一是搞好与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的协调衔接工作;二是做好与区域规划、城镇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和各类保护区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三是做好与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
(五)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的不同阶段及时召开市、县(区)有关部门专家咨询会和全国、自治区有关部门专家咨询会,不断对规划方案进行完善。征求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对规划的意见,并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专题内容,如乡镇级基本农田划定、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生态保护区规划等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六)注重创新。注重理论、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充分借鉴和吸收城市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经验,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专题研究、规划方案编制及规划成果制作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积极采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努力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
六、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一)前期准备工作(2003年10月-4月)
组织成立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经费和工作地点,召开动员会,确定合作编制和专题研究课题的技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