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实现贫困村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退耕还林建设、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农村小流域治理,加快沼气池的建设和管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到“十五”期末,建成农村沼气池12万座,农村农户使用沼气率达75%以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普九”危房整治工程,普遍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河池职业学院和各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为平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农村劳动者掌握1至3门以上专业实用技术。坚持不懈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加强贫困村医疗卫生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四)推进通道小康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丰富小康建设内涵
积极推广天峨县六排镇云榜村丘英屯、凤山县林峒乡久隆村巴腊屯、都安县地苏乡大定村和丹阳村的先进经验,通过抓好小康文明示范村与903个贫困村的建设,以“两头”促“中间”,带动全市的小康生态文明村屯建设和发展。
八、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和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普九”力度,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2010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左右。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进经自治区立项的8所示范性高中建设,力争全部通过评估,2005年,经济区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要达到140人以上,2010年达到165人以上,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建设河池学院。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到2010年,经济区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十五”期末,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40%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学教师达到70%以上。
(二)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争取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引进和研究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伴生矿金属开发和回收利用新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尾矿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吸引和聘用区内外、海外高级人才到河池参与开发建设。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外商到我市设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基地。
(三)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加快建设河池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和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利用国债资金在三年内完成一批市、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区和卫生监督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经济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达到1.9张。积极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在三年之内完成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的填平补齐工作;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工作,到2010年普遍建立起达到中央、自治区要求的新型合作制度,甲级卫生室的覆盖率达75%以上,有50%以上的乡村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卫生工作者素质和农村群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卫技人员的培训和农村群众的宣传。到2005年,乡镇卫生院50-90%的卫技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农民健康教育普及率达80%以上。
(四)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
积极开展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建设河池市民族图书馆、河池民族公园和市县文化广场,改扩建一批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筹建独具风格的罗城仫佬族博物馆、南丹白裤瑶民族生态博物馆、巴马县长寿博物馆、东兰县革命博物馆和大化红水河奇石馆,启动红水河铜鼓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河池市广电大楼,抓好屯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工程和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建设河池市体育综合训练馆及县级体育馆、运动场地,办好一年一度的铜鼓山歌艺术节和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和市县体育运动会等活动。
九、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大通道沿线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十五”期间,经济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4%;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达10万公顷,石漠化治理率达到20%。到2010年,完成600万亩石山封山育林和80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实施龙江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全面完成刁江二期、三期治理工程和大化、东兰、天峨红水河库区生态恢复及堤岸整治工程,建设河池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经济区内主要流域水质均达国家地表水类ⅲ标准。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德胜生活垃圾处理厂及垃圾转运系统,启动罗城、东兰等县垃圾处理项目,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加大城市废气排放治理,到2010年,主要县(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ⅱ类标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十五”期末,建成农村沼气池12万座,农村沼气入户率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以上,粪便资源化率达到65%以上。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抓好环江北山、平世矿区和罗城坡银山铁矿区的矿山生态恢复试点工作,到2005年,主要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率达到25%-30%以上。龙滩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恢复工程同时进行,工程竣工,生态、植被恢复率达到90%以上。抓好大通道可视范围内开山炸石、烧窑、葬坟、烧山、砍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五”期间,人均耕地面积稳定在0.06公顷以上。依法依规推行建筑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建设预拌混凝工厂和水泥建筑制块厂,节约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