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采用muds数字多频道无线覆盖技术,覆盖梧州市郊的乡镇自然村。全市可采取此手段的村点有82个。
4.增加充实原有县级mmds模拟多路微波对各县的乡镇自然村进行无线覆盖。全市可采取此手段的村点有225个。
5.广播的覆盖采用在边远地区小功率多布点的无线发射方式和与有线电视同缆的传输的方式,以扩大中央一套、广西一套和当地广播的覆盖。
通过以上手段,将可实现我市2005年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750个村点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的目标,并恢复已“返盲”的村通广播电视,覆盖人口约30万。
(三)点面结合,先易后难
1.本次“村村通”工程以成片联网(光缆)为主。形成市、县、乡镇、村成片联网的格局,同时向四周自然村辐射。实现乡镇、村屯接收到与市县相同的广播电视节目,这些节目既有中央的主要节目、广西的节目、部分外省的节目,又有当地市、县的自办节目。
2.以社会效益为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覆盖面广、容易联网、受益群众多、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和自然村先规划、先建设,做到能做的先做,能通的先通,形成带动效应。
3.以片养点。在实施成片联网开发的同时,对一些偏僻分散的自然村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并通过成片联网开发取得的收益来扶持分散的“村村通”建设和维护,形成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明确责任,创新机制
1.明确责任。“村村通”的网络设备明确由市、县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管理和维护,以确保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转,为今后全市广播电视大联网打下基础。
2.创新机制。要实现“村村通”、“长期通”,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管理体制。
一是理顺体制,重申广播电视网络不能由私人承包经营。实践证明联网整合能够为“长期通”打下坚实基础,“村村通”工程必须与网络整合工作相结合来进行,以网络整合带动“村村通”,以“村村通”推动网络整合。乡镇村广播电视网络,以行政、经济等措施整合进入市、县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实行垂直管理,形成以网络分公司为中心、乡镇有线电视站为基础、村广播电视室为依托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管理体制;二是落实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级网络维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四是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五)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1.我市2005年的“村村通”工程的预算投入(未含分配网建设安装费用)为1293.28万元,除了争取到国家补助712万元和自治区补助180万元外,还有401.28万元的资金缺口,需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由市、县配套解决。在实施过程中,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实现成片联网进入各村点的干线网建设和解决广播电视信号源进村问题。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的分配网建设安装费用需由受益群众自筹资金解决。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