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及引进,增加农业科技储备。重点引进推广一批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强节本增效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服务机制,继续以“三田”建设为载体,加快实施 “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广水稻免耕抛秧化、水果套袋、农作物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无公害种养、立体养殖、丰产林种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大力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抓好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机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产品加工、防汛抗旱、助农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气象工作特别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水平。
6、强化质量安全,构建防疫体系。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产品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地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控,抓好免疫和防疫工作,实行畜禽强制免疫制度,加强疫苗供应和管理,保证免疫质量,从根本上防止疫情发生。要加强市场检疫、产地检疫工作,严防疫情传入传出。健全各级动物防疫队伍,将动物检疫监督机构的人员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7、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拓展劳务经济、发展特色农业等实际需要,落实《玉林市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实施方案》,开展针对性强、务实高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和实用技能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按照 “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抓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抓好特色培训,鼓励开展“订单培训”。各级财政要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凡通过单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可颁发职业能力证书,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持证上岗,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树立劳务产业意识,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兴产业,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广东、广西两省区和“泛珠三角”九省区劳务合作协议,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力度,积极探索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的办法,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务产业的不断壮大。
(三)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粮食稳定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今年起,我国已进入wto后过渡期,农业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将更趋激烈。必须要用抓工业和抓商业的理念来抓农业,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名优产品,形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这既是近年来我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所在,也是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我市资源禀赋特点,今年和“十一五”时期,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机遇,按照“壮大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加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创建培育做强做大五大优势产业集群:以优质稻为主的粮食产业;以食用菌、中药材、优质水果、花卉、香料、蚕桑、麻竹、玉林香蒜、马铃薯为主的优势经济作物产业;以瘦肉型猪、三黄鸡、肉牛、奶水牛、狮头鹅、单性罗非鱼、本地塘角鱼为主的水产畜牧业;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板、林纸、林化一体化等商品林产业;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为主的劳务经济产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