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把握好中央支农政策总的原则。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支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不仅要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要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这是中发[2005]1号文件支农政策总的原则。中发[2004]1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中发[2005]1号文件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二者是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中的不同侧重点。这表明中央支农政策不仅是连续和稳定的,而且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把握了中央支农政策总的原则,才能增强执行政策的坚定性,充分调动农民、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二要把握好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中央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发[2005]1号文件所提出的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这一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央政策趋向的变化。只有深刻理解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极端重要性,才能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作;才能自觉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对农业的统筹和支持力度,提高“三农”工作的领导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要把握好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贯穿中发[2005]1号文件的一条主线。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的治本之策。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低,是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必须围绕这一主线,切实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等六个方面能力建设,加快夯实我市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要把握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发[2005]1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工作。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树立优化结构就是提高生产能力、优化结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结构就是提高竞争力的思想,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下大力气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现农民增收与巩固增收基础的有机统一。同时,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增后劲,以改革促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