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教学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3.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院(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
34.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管理。教学信息主要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数量、结构、分布、质量的基本信息和毕业生质量信息等,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要发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学习教学信息员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作用。
(六)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35.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应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深化改革。
36.学科和专业建设。要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要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应尽可能合并,增强学生适应性。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重视发展应用学科专业,更新传统学科专业。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发挥优势,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专业;发挥本校优势,办出特色。要注意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调整。
专业设置要依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所设专业要能保证专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严格按照专业设置的有关工作原则、要求、程序、时间等上报审批。
37.课程建设。要制订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重视系列课程建设,改革整体的课程结构体系。要以建设优秀课程为中心,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新体制。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