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据来源:表中带星号的调查指标一律按照本机构2010年1月底前,通过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报送的卫统1-2表(国统制[2009]56号)年报数据填写。
  对不带星号的调查指标,应严格依照本方案指标解释填写,如人员情况依据医疗机构人事部门登记数据,医疗服务情况依据2009年医疗机构病案统计资料,收入与支出情况依据2009年底医疗机构财务报表数据。
  (三)数据格式:每一个指标都必须填写,不得有空缺。对于没有相关数据的指标,除有特别说明的外,数值型指标填写“0”(所有数值型指标均不包括小数),选择型指标填写“N”,汉字型指标填写“-”。
  (四)填写要求:所有数据都应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对于数值型指标,填写时应注意填在小方框内,右对齐;对于多项选择型指标,填写选项代码时,应按备选项排列次序填写;对于汉字型指标,填写时应清晰、易辨认。需要对已填数据进行修改的,应先用单横线删除原数据,然后在原数据右边空白处用红色字迹更正,并批注更改者姓名及更改日期。
  (五)特别说明
  1、机构属性代码由县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填写。
  2、联系电话无座机号码的,请填写手机号码,手机号码前3位填在“区号”前的方框里,后8位填在“区号”后的方框里。
  四、统计口径
  (一)表中带星号各项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解释与国家统计局2009年批准的《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国统制[2009]56号)及其相关参考文件一致。
  有关指标解释见附件。
  (二)乡镇卫生院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在人员数统计范围内。
  (三)表中中医科指卫生院已开设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民族医科。
  五、主要审核关系
  (一)第2.2项[在岗职工数]≥第2.2.1项[卫生技术人员];
  (二)第2.2.1项[卫生技术人员]≥(第2.2.1.1.1项[执业医师]+第2.2.1.1.2项[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3项[注册护士]+第2.2.1.1.4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第2.2.1.1.5项[见习医师]);
  (三)第2.2.1.1.1项[执业医师]≥(第2.2.1.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2.1.1.1.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2.2.1.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
  (四)(第2.2.1.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2.1.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第2.2.1.1.1.2项[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五)第2.2.1.1.2项[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
  (六)(第2.2.1.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2项[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七)第2.2.1.1.3项[注册护士]≥(第2.2.1.1.3.1项[具有中医护理学相关专业学历的护理人员]+ 第2.2.1.1.3.2项[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
  (八)第2.2.1.1.4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第2.2.1.1.4.1项[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九)第2.2.1.1.5项[见习医师]≥第2.2.1.1.5.1项[中医];
  (十)第2.2.1项[卫生技术人员]≥(第2.2.1.2.1项[博士]+第2.2.1.2.2项[硕士]+第2.2.1.2.3项[本科]+第2.2.1.2.4项[大专]+第2.2.1.2.5项[中专]+第2.2.1.2.6项[无学历]);
  (十一)第2.2.1.2.1项[博士]≥第2.2.1.2.1.1项[中医〔药〕专业];
  (十二)第2.2.1.2.2项[硕士]≥第2.2.1.2.2.1项[中医〔药〕专业];
  (十三)第2.2.1.2.3项[本科]≥第2.2.1.2.3.1[中医〔药〕专业];
  (十四)第2.2.1.2.4项[大专]≥第2.2.1.2.4.1项[中医〔药〕专业];
  (十五)第2.2.1.2.5项[中专]≥第2.2.1.2.5.1项[中医〔药〕专业];
  (十六)第2.2.1.2.6项[无学历]≥第2.2.1.2.6.1项[中医〔药〕技术人员];
  (十七)第2.2.1项[卫生技术人员]≥(第2.2.1.3.1项[高级职称]+第2.2.1.3.2项[中级职称]+第2.2.1.3.3项[初级职称]);
  (十八)第2.2.1.3.1项[高级职称]≥第2.2.1.3.1.1项[中医主任(副主任)医(药、护)师];
  (十九)第2.2.1.3.2项[中级职称]≥第2.2.1.3.2.1项[中医主治(主管)医(药、护)师];
  (二十)第2.2.1.3.3项[初级职称]≥第2.2.1.3.3.1项[中医医(药、护)师(士)];
  (二十一)第2.2.1项[卫生技术人员]≥(第2.2.1.4.1项[25岁以下]+第2.2.1.4.2项[26-45岁]+……+第2.2.1.4.5项[60岁以上]);
  (二十二)第2.2.1.4.1项[25岁及以下]≥第2.2.1.4.1.1项[中医〔药〕专业];
  (二十三)第2.2.1.4.2项[26-45岁]≥第2.2.1.4.2.1项[中医〔药〕专业];
  (二十四)第2.2.1.4.3项[46-55岁]≥第2.2.1.4.3.1项[中医〔药〕专业];
  (二十五)第2.2.1.4.4项[56-60岁]≥第2.2.1.4.4.1项[中医〔药〕专业];
  (二十六)第2.2.1.4.5项[60岁以上]≥第2.2.1.4.5.1项[中医〔药〕专业];
  (二十七)第2.2项[在岗职工数]>第2.2.2项[无资格从业人员];
  (二十八)第2.2.2项[无资格从业人员]≥(第2.2.2.1项[运用中医疗法提供服务的人员]+第2.2.2.2项[运用中西医两法提供服务的人员]);
  (二十九)第2.2.1项[卫生技术人员]≥第2.2.3项[2006-2009年基层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三十)第2.2.3项[2006-2009年基层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第2.2.3.1项[返聘人员]+第2.2.3.2项[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第2.2.3.3项[具有中专学历人员]+第2.2.3.4项[兼职人员]);
  (三十一)(第2.2.1.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2.1.1.1.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2.2.1.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第2.2.1.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2.4.1项[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三十二)(第2.2.1.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2.1.1.1.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2.2.1.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第2.2.1.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2.2.1.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2.4.2项[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三十三)第2.3.1项[未来五年本机构拟新进中医药人员总数]≥(第2.3.1.1.1项[本科及以上]+第2.3.1.1.2项[大专]+第2.3.1.1.3项[中专]);
  (三十四)第2.3.1项[未来五年本机构拟新进中医药人员总数]≥(第2.3.1.2.1项[中医类专业]+第2.3.1.2.2项[中药类专业]);
  (三十五)第3.1项[房屋建筑面积]>第3.1.1项[中医科业务用房面积];
  (三十六)第4.1项[医疗设备总值]≥第4.1.1项[中医特色诊疗设备总值];
  (三十七)第5.1项[总收入]=(第5.1.1项[医疗收入]+第5.1.2项[药品收入]+第5.1.3项[其他收入]);
  (三十八)第5.1.1项[医疗收入]>第5.1.1.1项[中医治疗收入];
  (三十九)第5.1.2项[药品收入]≥(第5.1.2.1项[西药收入]+第5.1.2.2项[中药收入]);
  (四十)第5.1.2.2项[中药收入]≥(第5.1.2.2.1项[中药饮片收入]+第5.1.2.2.2项[中成药收入]);
  (四十一)第5.2项[总支出]≥(第5.2.1项[医疗支出]+第5.2.2项[药品支出]+第5.2.3项[人员支出]+第5.2.4项[离退休费]);
  (四十二)第5.2.2项[药品支出]≥(第5.2.2.1项[西药费]+第5.2.2.2项[中药费]);
  (四十三)第5.2.2.2项[中药费]≥(第5.2.2.2.1项[中药饮片支出]+第5.2.2.2.2项[中成药支出]);
  (四十四)第6.1项[总诊疗人次数]≥第6.1.1项[门诊人次数];
  (四十五)第6.1.1项[门诊人次数]≥第6.1.1.1项[中医科门诊人次数];
  (四十六)第6.1.1.1项[中医科门诊人次数]≥第6.1.1.1.1项[中医专家门诊人次数]
  (四十七)第6.2项[总处方数]≥第6.2.1项[中药饮片处方数]+第6.2.2项[中成药处方〔包括含中成药的处方〕数];
  (四十八)第7.1项[能够运用的中医疗法种数]=(第7.1.1项[药物疗法]至第7.1.21项[蜂疗]中选Y的项数+第7.1.22项至第7.1.24项中已填写技术名称的项数)≤24。
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表
(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所)
  表  号:中医调查6表
  制表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9]57号
  有效期至:2010年6月30日
  组织机构代码  □□□□□□□□-□
  机构名称(签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基本情况
  1.1 机构属性代码
  1.1.1 经济类型代码                          □□*
  1.1.2 卫生机构类别代码                      □□□□*
  1.1.3 机构分类管理代码                         □*
  1.1.4 行政区划代码                      □□□□□□*
  1.1.5 设置/主办单位代码                         □*
  1卫生行政部门 2其他行政部门 3企业 4事业单位 5社会团体 6其他社会组织 7个人
  1.2 基本信息
  1.2.1 单位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 邮政编码                        □□□□□□*
  1.2.3 联系电话            □□□□□(区号)-□□□□□□□□*
  1.2.4 单位成立时间                    □□□□年□□月
  1.2.5.1 是否医疗保险定点机构(Y-是,N-否)               □*
  1.2.5.2 是否新农合定点机构(Y-是,N-否)                □*
  1.2.6 年末服务(常住)人口数                 □□□□□□*
  2人员情况(人)
  2.1 执业结构
  2.1.1 执业医师                            □□*
  2.1.1.1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2.1.1.1.1 其中:中医执业医师                     □□
  2.1.1.1.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
  2.1.1.1.3    民族医执业医师                    □□
  2.1.1.2  其中: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
  2.1.2 执业助理医师                          □□*
  2.1.2.1 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2.1.2.1.1 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
  2.1.2.1.2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
  2.1.2.1.3    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                  □□
  2.1.2.2  其中: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
  2.2 学历结构
  2.2.1 本科及以上                           □□
  2.2.1.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2.2 大专                              □□
  2.2.2.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2.3 中专                              □□
  2.2.3.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2.4 无学历                             □□
  2.2.4.1  其中:中医(药)技术人员                  □□
  2.3 年龄结构
  2.3.1 25 岁及以下                           □□
  2.3.1.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2 26-45 岁                            □□
  2.3.2.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3 46-55 岁                            □□
  2.3.3.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4 56-60 岁                            □□
  2.3.4.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5 60 岁以上                            □□
  2.3.5.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4 经过系统中医药知识培训的人员                   □□
  2.5 兼职中医药从业人员                        □□
  2.5.1   其中:外聘人员                       □□
  2.6 无资格从业人员                          □□
  2.6.1   其中:运用中医疗法提供服务的人员              □□
  2.6.2      运用中西医两法提供服务的人员             □□
  2.7 全科医师培训
  2.7.1 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
  2.7.2 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
  2.8 中医药人才需求
  2.8.1 未来五年本机构拟新进中医药人员总数               □□
  2.8.1.1 学历需求
  2.8.1.1.1 其中:本科及以上                      □□
  2.8.1.1.2    大专                           □□
  2.8.1.1.3    中专                         □□
  2.8.1.2 专业需求
  2.8.1.2.1 其中:中医类专业                       □□
  2.8.1.2.2    中药类专业                      □□
  3设备情况
  3.1 医疗设备总值(元)                  □□□□□□□□
  3.1.1   其中:中医特色诊疗设备总值(元)         □□□□□□□
  3.2 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台)
  3.2 1 电针仪         □□   3.2.2 艾灸仪          □□
  3.2.3 智能通络治疗仪     □□   3.2.4 颈腰椎牵引设备      □□
  3.2.5 中药熏蒸设备      □□   3.2.6 TDP神灯          □□
  3.2.7 中药雾化吸入设备    □□   3.2.8 推拿床          □□
  3.2.9 按摩治疗床       □□   3.2.10 其他(5千元以上)    □□
  4收入情况(元)
  4.1 总收入                         □□□□□□□*
  4.1.1   其中:中药收入                   □□□□□□
  5医疗服务情况
  5.1 总诊疗人次数                      □□□□□□□*
  5.1.1   其中:中医诊疗人次数                □□□□□□
  5.2 总处方数(仅统计2009年12月的处方量,下同)      □□□□□□□
  5.2.1   其中:中药饮片处方数                □□□□□□
  5.2.2      中成药处方(包括含中成药的处方)数     □□□□□□□
  6中医技术运用情况
  6.1 能够运用的中医疗法种数(以下:Y-是,N-否)            □□
  6.1.1 药物疗法   □  6.1.2 针刺疗法  □  6.1.3 灸法       □
  6.1.4 推拿疗法   □  6.1.5 拔罐疗法  □  6.1.6 敷贴疗法     □
  6.1.7 刮痧疗法   □  6.1.8 熏洗疗法  □  6.1.9 穴位注射疗法   □
  6.1.10 热熨疗法   □  6.1.11 针刀疗法 □  6.1.12 放血疗法    □
  6.1.13 点穴疗法   □  6.1.14 气功疗法 □  6.1.15 正骨疗法    □
  6.1.16 药膳疗法   □  6.1.17 脏器疗法 □  6.1.18 水疗      □
  6.1.19 浴疗     □  6.1.20 磁疗   □  6.1.21 蜂疗      □
  6.1.22 
          6.1.23
         6.1.24 
         
  6.2 应用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种数          □□□
  7中药服务情况
  7.1 中药饮片品种数                        □□□□
  7.2 中成药品种数                         □□□□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表》填表说明
  一、调查范围
  本表要求由辖区内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所填写。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填写本表:
  (一)2009年12月31日24时以后撤销(包括合并、破产、倒闭等,下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所;
  (二)2009年1月1日0时以后新建(包括合并、新设立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所;
  (三)原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所,在2009年12月31日24时以后变更为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但在2009年1月1日0时至2009年12月31日24时期间变更为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不在本表调查范围内)。
  二、调查时段
  本表调查时段为2009年1月1日0时至2009年12月31日24时。除指明调查资料时段的指标(如总处方数)外,收入与支出、医疗服务等包含的时期数据,以2009年全年的数据为准;人员、设备、中医技术运用、中药服务等包含的时点数据,以2009年12月31日24时的数据为准。
  三、填表要求
  (一)填表机构:本调查表由被调查医疗机构填写。
  对于2009年12月31日24时以后撤销的医疗机构,相应调查表基本信息由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填写,其他指标可以不填写。
  (二)数据来源:表中带星号的调查指标一律按照本机构2010年1月底前,通过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报送的卫统1-1表(国统制[2009]56号)年报数据填写。
  对不带星号的调查指标,应严格依照本方案指标解释填写。
  (三)数据格式:每一个指标都必须填写,不得有空缺。对于没有相关数据的指标,除有特别说明的外,数值型指标填写“0”(所有数值型指标均不包括小数),选择型指标填写“N”,汉字型指标填写“-”。
  (四)填写要求:所有数据都应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对于数值型指标,填写时应注意填在小方框内,右对齐;对于多项选择型指标,填写选项代码时,应按备选项排列次序填写;对于汉字型指标,填写时应清晰、易辨认。需要对已填数据进行修改的,应先用单横线删除原数据,然后在原数据右边空白处用红色字迹更正,并批注更改者姓名及更改日期。
  (五)特别说明
  1、机构属性代码由县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填写。
  2、联系电话无座机号码的,请填写手机号码,手机号码前3位填在“区号”前的方框里,后8位填在“区号”后的方框里。
  四、统计口径
  表中带星号各项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解释与国家统计局2009年批准的《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国统制[2009]56号)及其相关参考文件一致。
  有关指标解释见附件。
  五、主要审核关系
  (一)第2.1.1项[执业医师]≥(第2.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1.1.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2.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
  (二)(第2.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第2.1.1.2项[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三)第2.1.2项[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
  (四)(第2.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1.2.2项[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五)第2.2.1项[本科]≥第2.2.1.1[中医〔药〕专业];
  (六)第2.2.2项[大专]≥第2.2.2.1项[中医〔药〕专业];
  (七)第2.2.3项[中专]≥第2.2.3.1项[中医〔药〕专业];
  (八)第2.2.4项[无学历]≥第2.2.4.1项[中医〔药〕技术人员];
  (九)第2.3.1项[25岁及以下]≥第2.3.1.1项[中医〔药〕专业];
  (十)第2.3.2项[26-45岁]≥第2.3.2.1项[中医〔药〕专业];
  (十一)第2.3.3项[46-55岁]≥第2.3.3.1项[中医〔药〕专业];
  (十二)第2.3.4项[56-60岁]≥第2.3.4.1项[中医〔药〕专业];
  (十三)第2.3.5项[60岁以上]≥第2.3.5.1项[中医〔药〕专业];
  (十四)第2.5项[兼职中医药从业人员]≥第2.5.1项[外聘人员];
  (十五)第2.6项[无资格从业人员]≥(第2.6.1项[运用中医疗法提供服务的人员]+第2.6.2项[运用中西医两法提供服务的人员]);
  (十六)(第2.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1.1.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2.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第2.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6.1项[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十七)(第2.1.1.1.1项[中医执业医师]+第2.1.1.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2.1.1.1.3项[民族医执业医师]+第2.1.2.1.1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2项[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第2.1.2.1.3项[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第2.6.2项[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十八)第2.8.1项[未来五年本机构拟新进中医药人员总数]≥(2.8.1.1.1[本科及以上]+2.8.1.1.2[大专]+2.8.1.1.3[中专]);
  (十九)第2.8.1项[未来五年本机构拟新进中医药人员总数]≥2.8.1.2.1[中医类专业]+2.8.1.2.2[中药类专业];
  (二十)第3.1项[医疗设备总值]≥第3.1.1项[中医特色诊疗设备总值];
  (二十一)第4.1项[总收入]≥第4.1.1项[中药收入];
  (二十二)第5.1项[总诊疗人次数]≥第5.1.1项[中医诊疗人次数];
  (二十三)第5.2项[总处方数]≥(第5.2.1项[中药饮片处方数]+第5.2.2项[中成药处方<包括含中成药的处方>数]);
  (二十四)  第6.1项[能够运用的中医疗法种数]=(第6.1.1项[药物疗法]至第6.1.21项[蜂疗]中选Y的项数+第6.1.22项至第6.1.24项中已填写技术名称的项数)≤24。
村卫生室调查表
(村卫生室)
  表  号:中医调查7表
  制表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9]57号
  有效期至:2010年6月30日
  组织机构代码  □□□□□□□□-□
  机构名称(签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基本情况
  1.1 机构属性代码
  1.1.1 经济类型代码                          □□*
  1.1.2 卫生机构类别代码                      □□□□*
  1.1.3 机构分类管理代码                         □*
  1.1.4 行政区划代码                      □□□□□□*
  1.1.5 设置/主办单位代码                         □*
  1村办  2乡卫生院设点  3联合办  4私人办  9其他
  1.2 基本信息
  1.2.1 单位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 邮政编码                        □□□□□□*
  1.2.3 联系电话            □□□□□(区号)-□□□□□□□□*
  1.2.4 单位成立时间                    □□□□年□□月
  1.2.5 是否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Y-是,N-否)           □
  1.2.6 是否有专职的乡村医生(Y-是,N-否)                □
  1.2.7 服务人口数                       □□□□□□*
  2人员情况(人)
  2.1 执业结构
  2.1.1 执业医师                            □□*
  2.1.1.1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2.1.1.1.1 其中:中医执业医师                     □□
  2.1.1.1.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
  2.1.1.1.3    民族医执业医师                    □□
  2.1.1.2  其中: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
  2.1.2 执业助理医师                          □□*
  2.1.2.1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2.1.2.1.1 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
  2.1.2.1.2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
  2.1.2.1.3    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                  □□
  2.1.2.2  其中: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                  □□
  2.1.3 乡村医生                            □□
  2.1.3.1  其中:以中医药知识为主的乡村医生              □□
  2.1.3.2  其中: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
  2.1.3.2.1    内:能开具中药饮片处方的乡村医生           □□
  2.1.3.3  其中:具有一技之长和实际本领中医药(民族医药)人员     □□
  2.2 学历结构
  2.2.1 本科及以上                           □□
  2.2.1.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2.2 大专                              □□
  2.2.2.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2.3 中专                              □□
  2.2.3.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2.4 无学历                             □□
  2.2.4.1  其中:中医(药)技术人员                  □□
  2.3 年龄结构
  2.3.1 25 岁及以下                           □□
  2.3.1.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2 26-45 岁                            □□
  2.3.2.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3 46-55 岁                            □□
  2.3.3.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4 56-60 岁                            □□
  2.3.4.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3.5 60 岁以上                            □□
  2.3.5.1  其中:中医(药)专业                    □□
  2.4 经过系统中医药知识培训的人员                   □□
  2.5 无资格从业人员                          □□
  2.5.1   其中:运用中医疗法提供服务的人员              □□
  2.5.2      运用中西医两法提供服务的人员             □□
  2.6 全科医师培训
  2.6.1 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
  2.6.2 已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数       □□
  2.7 中医药人才需求
  2.7.1 未来五年本机构拟新进中医药人员总数               □□
  2.7.1.1 学历需求
  2.7.1.1.1  其中:本科及以上                      □□
  2.7.1.1.2     大专                          □□
  2.7.1.1.3     中专                         □□
  2.7.1.2 专业需求
  2.7.1.2.1  其中:中医类专业                      □□
  2.7.1.2.2     中药类专业                       □□
  3设备情况(台)
  3.1 TDP神灯        □□       3.2电针仪        □□
  3.3中药饮片柜       □□       3.4其他(5百元以上)  □□
  4年收入情况(元)
  4.1 总收入                         □□□□□□□*
  4.1.1    其中:中药收入                  □□□□□□
  4.1.1.1      内:中成药收入               □□□□□□
  4.1.1.2        中药饮片收入              □□□□□□
  5医疗服务情况
  5.1 总诊疗人次数                       □□□□□□*
  5.1.1    其中:中医诊疗人次数                □□□□□
  5.2 总处方数(仅统计2009年12月的处方量,下同)       □□□□□□
  5.2.1    其中:中药饮片处方数                □□□□□
  5.2.2       中成药处方(包括含中成药的处方)数     □□□□□□
  5.3 运用中医技术治疗人次最多的前五位病种   □□,□□,□□,□□,□□
  (注:请参照本方案所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病名代码表,顺次填入代码)
  6中医技术运用情况
  6.1 能够运用的中医疗法种数(以下:Y-是,N-否)            □□
  6.1.1 药物疗法   □  6.1.2 针刺疗法   □  6.1.3 灸法     □
  6.1.4 推拿疗法   □  6.1.5 拔罐疗法   □  6.1.6 敷贴疗法   □
  6.1.7 刮痧疗法   □  6.1.8 穴位注射疗法 □  6.1.9 热熨疗法   □
  6.1.10 
          6.1.11
           6.1.12
        
  6.2 应用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种数          □□□
  7中药服务情况
  7.1 中药饮片品种数                        □□□□
  7.2 中成药品种数                         □□□□
  7.3 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品种数                  □□□
  
                                     
  单位负责人:
       填表人: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村卫生室调查表》填表说明
  一、调查范围
  本表要求由辖区内所有的村卫生室填写。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填写本表:
  (一)2009年12月31日24时以后撤销(包括合并、破产、倒闭等,下同)的村卫生室;
  (二)2009年1月1日0时以后新建(包括合并、新设立等)的村卫生室;
  (三)原为村卫生室,在2009年12月31日24点以后变更为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但在2009年1月1日0点至2009年12月31日24点期间变更为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不在本表调查范围内)。
  二、调查时段
  本表调查时段为2009年1月1日0时至2009年12月31日24时。除指明调查资料时段的指标(如总处方数)外,收入与支出、医疗服务等包含的时期数据,以2009年全年的数据为准;人员、设备、中医技术运用、中药服务等包含的时点数据,以2009年12月31日24时的数据为准。
  三、填表要求
  (一)填表机构:本调查表由被调查医疗机构填写。
  对于2009年12月31日24时以后撤销的医疗机构,相应调查表基本信息由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填写,其他指标可以不填写。
  (二)数据来源:表中带星号的调查指标一律按照本机构2010年1月底前,通过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报送的卫统1-1表(国统制[2009]56号)年报数据填写。
  对不带星号的调查指标,应严格依照本方案指标解释填写。
  (三)数据格式:每一个指标都必须填写,不得有空缺。对于没有相关数据的指标,除有特别说明的外,数值型指标填写“0”(所有数值型指标均不包括小数),选择型指标填写“N”,汉字型指标填写“-”。
  (四)填写要求:所有数据都应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对于数值型指标,填写时应注意填在小方框内,右对齐;对于多项选择型指标,填写选项代码时,应按备选项排列次序填写;对于汉字型指标,填写时应清晰、易辨认。需要对已填数据进行修改的,应先用单横线删除原数据,然后在原数据右边空白处用红色字迹更正,并批注更改者姓名及更改日期。
  (五)特别说明
  1、机构属性代码由县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填写。
  2、联系电话无座机号码的,请填写手机号码,手机号码前3位填在“区号”前的方框里,后8位填在“区号”后的方框里。
  四、统计口径
  (一)表中带星号各项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解释与国家统计局2009年批准的《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制度》(国统制[2009]56号)及其相关参考文件一致。
  有关指标解释见附件。
  (二)表中第五项中有关运用中医技术治疗人次最多的前五位病种,请参照下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病名代码表,顺次填入代码。
代码 
 | 名称 
 | 代码 
 | 名称 
 | 代码 
 | 名称 
 | 
01 
 | 小儿腹泻 
 | 02 
 | 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 
 | 03 
 | 带状疱疹 
 | 
04 
 | 小儿缺铁性贫血 
 | 05 
 | 白细胞减少症 
 | 06 
 | 抑郁性神经症 
 | 
07 
 | 脑血栓 
 | 08 
 | 假性延髓麻痹 
 | 09 
 | 偏头痛 
 | 
10 
 | 不寐 
 | 11 
 | 三叉神经痛 
 | 12 
 | 面瘫 
 | 
13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14 
 | 急性结膜炎 
 | 15 
 | 麦粒肿 
 | 
16 
 | 高血压 
 | 17 
 | 感冒头痛 
 | 18 
 | 急性咽痛 
 | 
19 
 | 扁桃体炎 
 | 20 
 | 喉炎 
 | 21 
 | 变态反应性鼻炎 
 | 
22 
 | 哮喘 
 | 23 
 | 牙痛 
 | 24 
 | 腮腺炎 
 | 
25 
 | 小儿食积 
 | 26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27 
 | 溃疡性结肠炎 
 | 
28 
 | 婴幼儿便秘 
 | 29 
 | 肛裂 
 | 30 
 | 直肠脱垂 
 | 
31 
 | 肛门病术后 
 | 32 
 | 婴幼儿湿疹 
 | 33 
 | 银屑病 
 | 
34 
 | 痤疮 
 | 35 
 | 足跟痛 
 | 36 
 |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 
37 
 | 膝关节骨关节炎 
 | 38 
 | 四肢手术后疼痛 
 | 39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 
 | 
40 
 | 强直性脊柱炎 
 | 41 
 |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并发症 
 | 42 
 | 腰肌劳损 
 | 
43 
 | 颈椎病 
 | 44 
 | 落枕 
 | 45 
 | 腱鞘囊肿 
 | 
46 
 | 肩痛 
 | 47 
 | 肩周炎 
 | 48 
 | 女性尿道综合征 
 | 
49 
 | 前列腺增生 
 | 50 
 | 吊阴痛 
 | 51 
 | 急性乳腺炎 
 | 
52 
 | 肾阳虚月经不调 
 | 53 
 | 痛经 
 | 54 
 | 宫颈糜烂 
 | 
55 
 | 急性胃痛 
 | 56 
 | 婴儿吐乳症 
 | 57 
 | 小儿遗尿 
 | 
58 
 | 儿童精神发育迟滞 
 | 59 
 | 急性腰扭伤 
 | 60 
 | 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 
 | 
61 
 | 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 
 | 62 
 | 骨折 
 | 63 
 | 中风及其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