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各级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和支持农村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提供少量土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场所。
(五)认真实施“教育兴农金色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传播项目”和“县级示范职业学校基地建设项目”。
实施“教育兴农金色项目”。由各级教育部门牵头,农业、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为农村培养致富骨干。要对原定的计划、目标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办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村,培养一大批毕业生成为科技示范能手,带动广大农民实现科技致富。通过“星火计划”、科技扶贫、科普计划的实施,加快构建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和农民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技术骨干、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培训,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致富。
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由各级农业部门牵头,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财政、民政、公安、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依托劳动力市场、职业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市人民政府将成立市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指导中心,统一制定课程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协调就业政策,搞好办学资源配置,按照行业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凭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制度。全市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每年接受劳动力转移培训4万人次左右,培训合格率达85%以上,实现劳动力成功转移1万人左右。
实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传播项目”。由各级农业部门牵头,科技、教育等部门参与,发挥现代农业实验区、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科技团体的技术、信息优势,充分利用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小学校的师资、设备、基地等条件,配合当地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和农业主导产业、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培训讲座、技术指导、远程教育等途径,每年面向各个乡镇重点推广10至20个农村先进实用科技项目。农村中小学校可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社区文化教育中心。
实施“县级示范职业学校基地建设项目”。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建设好市、县级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市将引导和帮助建立县级示范基地,在5年内各县(市)人民政府要依托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强化基地“育人、试验、示范、推广”的主要职能,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经营技术等,通过“基地”消化、吸收和集成配套,进一步向农村推广应用,以此引导和推动“基地”所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