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向,以市场和企业需要为导向,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国家项目“阳光工程”为依托,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兼顾岗位培训,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各级政府要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有关部门要分工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及各项服务工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展。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突出重点,逐步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当前主要是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培训,重点支持农民工输出地区开展转移就业前培训。
3.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要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整合现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建立新的培训机制,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
4.按需施教,注重实效。认真研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目标任务和培训内容
(一)目标任务
1.稳步扩大培训规模。2004-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4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6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25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对1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15万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