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大出血热防治工作力度,控制其上升势头。在出血热流行地区加强监测点建设,形成较完整的疫情和实验室监测网络,开展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病原学监测、病例的复核及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工作,加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开展病原学研究,以明确我省流行的病毒型别以及致病力等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在鼠间感染情况严重和疫情高发的地区,尤其是家鼠型疫区,开展大规模的灭鼠工作。在出血热重点疫区、重点人群中继续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遏制疫情的流行态势。召开全省出血热防治工作会议,研究和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举办各级出血热防治培训班,提高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能力。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机制,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2005年底前,所有县要具备HIV初筛检测能力,所有县级以上医院都能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省全面开展VCT工作,并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HIV筛查。加强对危险行为的干预措施,切实做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和国际合作项目工作,完成组建各级疾控中心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并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建立健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发放管理体系。在第一季度,对各市进行艾滋病防治工作专项检查。
三、加强计划免疫的管理工作,保持高水平儿童免疫接种率
保持计划免疫高水平接种率,建立健全计划免疫冷链补充更新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工作,努力消除免疫“空白人群”。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预防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和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发生。研究进一步控制麻疹的对策和措施,保证乙脑、流脑疫苗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进一步加强新生儿乙肝免疫工作,提高首针免疫及时率,制定新生儿外人群乙肝疫苗接种规划,在重点人群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落实安全注射等防范乙肝医源性传播措施。
四、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一)继续贯彻《辽宁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03-2010年)》,切实落实各项结核病防治措施。启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对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的结核病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完成乡镇中心卫生院查痰点的建立,落实结核病病人发现承诺指标。对HIV感染者进行结核病筛查。积极开展学校、监狱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结核病控制工作。配合财政、发改、审计等部门对结核病贷款项目进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