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收集流脑病例脑脊液标本或急性期血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要求以县为单位报告的首例病人必须采样,散在病例80%以上的病人有个案调查报告,对30%的病人开展Nm培养,对50%的病人开展血清学调查。出现流行时病例的标本采集率要达到50%以上。采用统一的Nm诊断血清、抗原与抗体的检测试剂盒进行检验。
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流脑首例病例后应在病例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前采集10-20人咽拭子标本,分离到的菌株要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鉴定,必要时送国家实验室鉴定。
3、发现首例病例后,对病例所在县(市、区)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4、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要开展健康人群中Nm带菌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抽样调查。按流脑历年发病率的情况选择三个监测点,调查人群按年龄分组,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每个年龄段至少选择50名,共选择300-500人。采集相同人群咽拭子,分离菌株,并对分离的菌株进一步分型(具体按监测方案执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菌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开展进一步实验室分析,并通告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
5、当出现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 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工作。主动监测范围、频次和持续时间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各级医疗机构对所发现不明原因的具有突发寒战、高热、全身疼痛、头痛、淤点淤斑等症状的病人,实行“零病例”日报告制度。
(2)发生疫情的学校,应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要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3)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应制定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动人员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6、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开展流脑疫情报告情况检查和督导,及时进行疫情分析和预测、预报。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预警预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
流脑是一种隐性感染率较高,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由于病人一般病情较重,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因此,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综合监测资料分析结果,及时对流行、暴发预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病例的核实诊断、病例的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