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地要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规划职业教育发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好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并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2005年,各县(市、区)重点建设1所1200人规模以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至2007年,建成7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7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结合漳州市农业发展实际,改造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涉农专业,推广华安仙都等农技校经验,办好一批为“三农”服务的专业。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和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3万人次以上。全市力争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以上。教育、科技、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配合,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职业岗位要求,加强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结合、培训与就业结合,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九)加强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全市中职学校重点开展市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放共享、使用效益较高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漳州一职、二职及工业学校要先行做好论证和实施,争取2006年底基本建成能够满足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训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需要和适应技能鉴定及师训要求的实训基地;南靖一职、漳浦职校、长泰职校三所学校要选择各自一至二个重点专业,力争2007年底完成实训所需要专业配套基本建设;其余职校和技校应抓好一至二个专业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训需要。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地增长。各县(市、区)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做到“五个确保”,即确保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教育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中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和其他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全额用于教育;确保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不低于省定最低标准,并逐年有所提高;确保学校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及时足额返还;确保各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危房改造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投资、融资和捐资的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捐资助学,投资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