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扶持政策,突出抓好我市“五个10亿”计划的细化实施,积极帮扶中小企业,扩大政策普惠面。
| 10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 协助编制《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滚动计划(2009年-2012年)》;制定2009年“科技东莞”工程相关专项资金项目指南,组织企业申报相应扶持计划。
| 一季度编制《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滚动计划(2009年-2012年)》并列入各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落实2008年市产业技术进步各类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二季度修订《东莞市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推进产业技术和集群发展实施办法》及《操作规程》,开展第一批市级技改技创、装备发展专项资金的组织申报等工作;三季度开展东莞市产业技术进步资金等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组织申报工作,组织评审、考察;四季度跟踪落实各级企业技术进步项目的实施进度,验收完工项目。
| 技术进步与质量科
| 梁经昌
| 郑文志
| 企业促进科
工业科
中小企业局企业技术创新科
|
10亿元的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专项资金
| 做好贷款担保支持计划的相关工作;抓好贷款贴息计划的相关工作;每月接受一批企业申报入库。
| 提出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年度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的预算建议,新增贷款担保计划总额为95.22亿元,预拨补偿金1.57亿元;协助有关部门办理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的预拨工作;受理和审核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申请。
| 中小企业局
企业技术创新科
| 黄 怡
| 陈杞渭
|
|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企业减轻负担约10亿元
| 研究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开展重点检查,清理规范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营造高效政务环境。
| 一季度提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改善收费办法;二季度开展企业总体负担状况调研和建立企业总体负担评价体系;三、四季度开展有关企业减负的各类专项检查。
| 企业促进科
| 罗 斌
| 袁志坚
|
|
2.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用好我市多个财政专项资金,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 深入宣传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优惠政策,组织企业申报研发投入项目材料并初审,报送税务部门备案,实现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
| 一季度与税务机关沟通协调;二季度加强宣传、解读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优惠政策;三季度发动企业积极申报技术创新项目,编制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四季度组织企业提交项目申报材料,初审申请资料后报税务部门备案。
| 技术进步与质量科
| 梁经昌
| 郑文志
| 中小企业局企业技术创新科
|
3.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开发专利产品。
| 加强培训和推广,增强企业对技术中心的认识及组建的积极性;推荐及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征集一批我市重点技术改造专题,用好国家、省、市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 一季度征集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专题,列入年度各专项资金申报计划;二季度召开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训班,跟踪协调21家推荐申报第十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情况,争取省经贸委的支持;三季度引导企业申报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省挖潜改造资金等专项计划,落实市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资金等专项的申报等工作;四季度跟踪落实项目的实施进度,对已完工项目开展验收工作。
| 技术进步与质量科
| 梁经昌
| 郑文志
| 中小企业局企业技术创新科
|
4.鼓励企业争取重大科技专项,对国家级、省级资助项目给予配套支持。
| 组织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计划项目,争取相应财政资金的扶持;对2008年获得资助的35个国家、省级各类技术进步项目给予资金配套支持。
| 一季度征集产业技术进步项目专题,列入年度各级专项资金申报计划;二季度做好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等多个专项资金的项目组织实施,指导企业开展专项申报材料编写;三季度组织企业参加粤港招标广东专项等活动;四季度对2008年获得资助的35个国家、省级各类技术进步项目落实资金配套支持。
| 技术进步与质量科
| 梁经昌
| 郑文志
|
|
5.加快产业集群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创建区域品牌。
| 推广大朗创建区域品牌的经验;协助虎门服装和大岭山家具开展区域品牌建设。
| 开展创建区域品牌工作宣传和交流,总结和推广大朗创建区域品牌的经验和做法;依托产业集群,并协助虎门、大岭山镇的区域品牌建设。
| 企业促进科
| 罗 斌
| 袁志坚
|
|
6.突出扶持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产业,加快松山湖IT研发园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光源、新能源、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和软件等产业。
| 围绕省提出的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光源、新能源和新一代移动通讯的“四新一软”战略,编制信息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完善信息产业政策体系。
| 上半年启动全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四新一软”产业调研工作;下半年出台全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四新一软”产业调研成果,完善信息产业政策体系。
| 信息产业科
| 刘炯贤
| 张劲帆
|
|
7.总结推广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经验,出台实施“1+26”政策文件,整合优化各项扶持措施,向重点行业企业倾斜,着力扶优扶强。
| 全面出台实施“1+26”政策文件,尽快落实尚未出台的18个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
| 全部政策文件在上半年内正式颁布实施。
| 信息产业科
| 刘炯贤
| 张劲帆
|
|
8.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及时介入帮扶指导。
| 及时、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向市政府提出扶持企业、减轻企业负担等建议,助企业突破瓶颈。
| 以工业八大支柱产业的企业以及商贸流通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会展业企业为重点,每季度分别以3个重点产业的企业为主,同时兼顾其他产业的重点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改技创、品牌建设、节能降耗等情况开展调研,并及时撰写分析报告。协调处理企业的合理诉求,专人协调处理,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 经济运行科
企业促进科
工业科
贸易流通科
中小企业局企业服务科
| 梁经昌
罗 斌
叶葆华
黄 怡
| 张宇晴
袁志坚
谭柱辉
刘锦棠
黄碧琴
| 交通能源科
经贸合作与会展科
|
9.继续举办“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系列活动,完善落实各项企业服务制度,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沟通政企、服务企业的作用。
| 以东莞市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协调会、东莞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111工程”、东莞民营企业家健康工程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系列活动,加强政企沟通,把服务企业工作落到实处。
| 落实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协调制度,加强与商会和行业协会沟通,主动走访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东莞市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协调会,解决企业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东莞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111工程”,每月至少举行一次东莞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家课堂。关爱稳定企业,下半年开展东莞民营企业家健康工程。
| 中小企业局企业服务科
| 黄 怡
| 黄碧琴
|
|
10.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开展农产品产销联建,加强主要农产品的应急储备。
| 强化对已认定供莞生猪基地规范管理和监督。
| 一季度加强对已认定的供莞生猪基地的督查,强化监督力度;制订供莞生猪产销联建动态管理制度,对定点基地实施动态管理。二季度不定期地对已认定的定点基地进行考察,规范管理。
| 市场管理科
| 叶葆华
| 蓝越山
|
|
11.加大内资引进力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
| 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引进内资的力度,开创我市内资经济工作新局面。
| 在京、津、沪、穗等大城市开展大型招商推介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织招商小分队分赴重点城市或目标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活动;完善“官方-商协会-大企业-顾问”多层次的引进内资资源网络体系;抓紧制定引进内资奖励办法、鼓励中介机构引进内资项目奖励办法、大型引进内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等,鼓励全民参与招商引资;建立完善项目服务制度、统计考核制度;编制内资重点企业名录,做好上海、天津等重点城市的大型企业资料的搜集工作,为镇街、园区和企业进行目标招商提供帮助和指引。
| 内资经济促进中心
| 梁经昌
| 谭柱辉
莫敏强
|
|
12.突出扶持现代服务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产业,稳步发展服务外包、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
| 充分发挥好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物流、会展、餐饮等一批优质项目,从而加快推进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举办“2009‘商贸东莞’欢乐消费年”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促进社会消费;制订政策扶持引导全市创意产业园区健康平稳发展,发展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制定发展总部经济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认定第一批总部企业。
| 一季度争取出台《东莞市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举办“2009‘商贸东莞’欢乐消费年”活动启动仪式,启动“家电下乡”工程;二季度继续用好市级商贸流通业专项资金,走访调研已认定创意产业园区了解发展需求,完善发展总部经济的相关实施细则;三季度举办“第二届东莞市钻石名菜评选活动”,建立全市商贸流通业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制订推动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开展第一批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四季度编制全市各镇街和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商业网点规划,开展全市物流业调研和编制《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9-2015)》,发展一批创意产业园区,举办第五届东莞国际啤酒节。
| 经济运行科
贸易流通科
信息产业科
经贸合作与会展科
| 罗 斌
叶葆华
刘炯贤
| 张宇晴
刘锦棠
张劲帆
袁绍贤
|
|
13.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继续抓好长安五金模具、虎门服装、大朗毛织、大岭山家具、石龙电子等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推动特色产业、专业市场、会展经济互动发展。
| 扶持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优化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加大对一批重点展会协调力度,推广专业镇、特色产业与会展业的联合发展模式。
| 一季度召开产业集群工作交流会,发布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认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调研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季度组织申报认定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组织申报第一批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协调举办“中国(东莞长安)国际饰品及加工机械展”及“2009首届东莞东部模具制造机械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三季度推动有条件的产业集群申报第四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组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申报省财政挖潜技术创新产业集群项目,组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关培训活动;四季度组织第二批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组织有关产业集群镇和行业协会赴市外学习交流,编制《东莞市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规划(2009-2015)》。
| 企业促进科
贸易流通科
经贸合作与会展科
| 罗 斌
叶葆华
刘炯贤
| 袁志坚
刘锦棠
袁绍贤
|
|
14.加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深化企业节能行动,大力推广节能路灯。
| 通过开展节能考核、实施节能监察、举行节能培训、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等,进一步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 一季度对新增企业下达节能目标,组织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考核工作,汇总分析我市2008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上报省经贸委;二季度完成市监管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考核工作,开展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察试点,开展节能系列培训;三季度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察试点工作,完成节能系列培训,汇总并分析我市重点耗能企业上半年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四季度继续开展节能监察工作,动态调整重点耗能企业名单。
| 交通能源科
能源利用监测中心
| 叶葆华
| 卢伟祺
刘庆棠
|
|
15.积极开展省循环经济和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 加快《东莞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推广节能技术改造,推进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 一季度指导石龙、中堂两个循环经济试点镇完成试点方案编制;二季度组织对试点方案进行评审;下半年推动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等循环经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和节能技改,组织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省循环经济工作经费项目。
| 交通能源科
能源利用监测中心
| 叶葆华
| 卢伟祺
刘庆棠
|
|
16.推广应用天然气、水煤浆等清洁能源,新建一批汽车供气站,加大清洁生产执法力度。
| 年内新建汽车加气站5座。推广应用水煤浆方面,选择25家左右的企业作为全市推广应用水煤浆试点,加强运行监测,为我市进一步推广水煤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 一季度下发申报水煤浆试点的通知并组织申报;二季度新建成加气站1座,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第一批水煤浆试点名单;三季度计划新建成加气站1座,加强对应用水煤浆试点的运行监测;四季度再新建成加气站3座,组织水煤浆试点验收工作,总结经验,落实扶持措施。
| 交通能源科
| 叶葆华
| 卢伟祺
|
|
17.落实省“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扶持企业争创各类名牌名标。
| 根据《东莞市培育发展名牌指导目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指导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创建名牌。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名牌数量较少的行业、镇街及外资企业争创名牌。依靠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站等组织宣传,大力加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
| 一季度在电视台播放宣传口号、《东莞日报》制作特刊加强宣传,召开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会议;二季度制定《东莞市企业名牌宣传奖励办法》,挑选有实力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重点扶持,举办东莞市品质圈QCC论坛;三季度指导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创建区域国际品牌,召开企业创建名牌工作培育班;四季度开展严厉打击制造伪劣产品、仿冒名牌产品、“黑代理”等违法行为的活动,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标准化,采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区域联盟标准、合作体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争取把名牌产品企业的优势、特色领域的技术标准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
| 技术进步与质量科
| 梁经昌
| 郑文志
|
|
18.推动与韶关、惠州共建市级产业转移园,争创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
| 推动两个产业转移园,争创成为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
| 全年推进。
| 企业促进科
| 罗斌
| 袁志坚
|
|
19.加强电网建设改造,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6项,投产主变容量344万千伏安。
| 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6项,投产主变容量382.4万千伏安。
| 一季度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4项,投产主变容量37.8万千伏安;二季度建成6项,投产主变容量177.9万千伏安;三季度建成2项,投产主变容量37.8万千伏安;四季度建成4项,投产主变容量128.9万千伏安。
| 交通能源科
| 叶葆华
| 卢伟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