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新型城市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两城”建设为总揽,努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建设“100平方公里面积、100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目标,抓好城市顶层设计和城建规划。加大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南延东进、西扩北提、东进优先”城市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一体两翼三中心”区域。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重点推进城市水、电、路、视、讯、燃气等配套建设,优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商贸、居住、休闲等功能布局。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发展城市旅游,致力于把郴州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宜居宜业城市。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城、中心镇和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构建具有郴州特色的城镇群,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壮大县域经济。
12.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繁荣。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产业兴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做大做强粮油、畜禽、水果、烤烟、蔬菜、茶叶、竹木等十大优势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农业补贴制度、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视、讯、防灾预警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重点抓好60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1个示范带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快农村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和小型水利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工商企业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现代农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农村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构建和谐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形成加强基层工作的合力。
13.以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民众。把提高群众收入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创造条件,畅通渠道,让人民群众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建设,提高群众资产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以就业为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企业劳动者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险。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民医保。健全以低保和救灾救济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以优抚和退伍军人为主的优抚安置体系,以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主的社会福利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低保标准,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确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救济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着力抓好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农村安居工程。积极构筑“民生财政”,加大对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卫生、计生、综治、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的支出。大力推进教育强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注重提升公民素质和引进、储备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倡导文明风尚,挖掘文化底蕴,优化人文环境,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公共卫生和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防灾救灾和安全应急处置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