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开发园区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出口基地、光电显示基地、电力自动化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及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功能平台的政策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通用平台。依托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整合空港物流、化工物流、出版物流、农业物流等多门类物流业,提高综合效能和整体竞争力。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金融、软件、研发、创意等高端业态加速集聚,强化集聚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玄武、鼓楼、白下、建邺、雨花台等区要加快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生态科技岛、创意产业园、物流园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盘活主城区老厂房等存量资源,加强对已建和在建楼宇功能的引导和开发,重点建设新街口-鼓楼、红花-火车南站、河西新城、东山-禄口-柘塘、汤山-仙林-龙潭、江北新市区等六大服务业发展区域。2012 年省级服务集聚区达到 15 家,2015年达到20家。
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开发园区与所在行政区资源整合,保持开发园区“特”的竞争优势和“活”的机制优势,进一步完善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优惠政策、管理服务上加强统筹,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使开发园区成为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三)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跨越发展的动力。抓住全国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机遇,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更好的综合环境,更加充分地发挥南京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大力增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效推进科技与产业对接,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政产学研金”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创新科技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区县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专利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吸引一批重大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产业研究院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研发载体。鼓励在宁高校院所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大力扶持南瑞集团、十四所、联创科技、中村科技等国家创新型企业、具有核心知识产权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品牌、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军民两用服务中心,促进国防科技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实行科技资质互认制度,加快建立信用评价和管理体系。 搭建产学研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形成产业高端技术放大和集聚效应。加快以模范马路创新街区为重点的产学研三结合创新基地和载体建设。围绕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产业资源和资金资源,重点搭建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传感网(物联网)技术研发、新一代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新型光电产品研发、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与技术服务、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研发设计、电力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设计、新型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创新药物创制技术、复合材料研发与制造技术服务和农业新品种繁育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12个重大科技产业合作平台,成为相应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推进“双十亿”计划,市、区县(园区)三年内筹资十亿元引进领军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创业;筹资十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吸引领军型高层次人才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产业化。围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领域和产学研平台,以产业吸引领军人才,以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形成高端人才推动高端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智慧南京”建设。充分发挥软件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在技术上的融合,努力建设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为主要标志的“智慧南京”。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带动高科技产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继续保持制造业信息化在全省、全国领先水平。重点推动金融贸易、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监控、居家生活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