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结构调整。加入WTO以后,我市工业产品要想在国际国内竞争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目前在世界贸易中贸易额迅速上升的那些新兴产业,因此我市产品结构调整要重点突出五个已具一定优势的新兴产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脑软件产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化原料及制品产业)产品的主导地位,调查分析我市产业链形成对产业配套的具体要求,对全市各类行业及重点产品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现状和一定时期内技术与市场结构变动的趋势,将它们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形成产品分类指导目录,每两年进行滚动调整。
1.鼓励发展类产品。即市场需求旺盛或潜力巨大,但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或严重依赖进口;技术开发难度较高,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我市有一定发展基础或有可能发展的产品。其中,又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技术难度和投入要求高,需要依靠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才能发展的,如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二是可以通过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开发的。 本方案共列出了238个产品作为第一批鼓励发展的对象(详见附件1),开发、发展好这些产品,是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确立我市新兴支柱产业的支柱地位,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2.改造提高类产品。即现有生产能力已达到相当规模,供需已经平衡或出现供给过剩,但尚有市场前景和技术生命力,在相当时期内仍适合我市发展的产品。这类产品大多集中在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电、建材、以及机械行业的某些领域。今后主要围绕着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高这些行业和产品,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本方案共提出这类产品72个(详见附件2),改造提高这些产品,是巩固和提高我市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3.限制、淘汰禁止类产品。限制类产品,主要是指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禁止类产品,主要是指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物耗,或是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本方案共提出这类产品38个(详见附件3),分别采取限制和禁止其发展、加速其淘汰,为支柱产业和有潜力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同时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